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安全生産治本攻堅在行動—— 科技點亮新圖景 江西贛州探索安全生産治理新路徑
2025-08-21 14:09:22來源:人民網編輯:尹紅燕責編:尹紅燕

  在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紅環路社區,物業工作人員輕點手機螢幕,社區內所有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的運行狀態一目了然;在南康區傢具産業園,焊工張師傅通過“掃碼備案”完成動火作業審批;在經開區安全生産考試中心,電工學員正在智慧化考場完成高壓電工作業考試……這一幅幅安全生産新圖景,正是贛州市開展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取得的顯著成效。

  自2024年國務院部署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以來,贛州市堅持“科技強安、機制創新、源頭治理”的工作思路,推動安全生産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探索出一條具有贛州特色的安全生産治理新路徑。

  數字賦能:讓安全監管更智慧

  “過去檢查動火作業,我們得逐個工地跑,現在通過手機上的監管平臺就能實時了解各個點位的作業情況。”贛州市應急管理局執法支隊的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點開了手機裏的電氣焊作業監管平臺。

1

電焊機加裝的“晶片”(中間黑塊狀),成為贛州安全監管的“智慧大腦”。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這套系統整合了“AI+物聯網+北斗”技術,是全國首創的電氣焊監管方案,如今已成為當地安全監管的“智慧大腦”。當系統通過AI識別出作業現場存在易燃物品時,會立即觸發“紅色”報警,確保執法人員能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現場處置,從源頭避免火災事故的發生。

1

工作人員通過智慧系統實時查看電焊機狀態。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目前,該平臺已在全省推廣,成為安全生産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標杆案例。

  智慧防控:為充電安全加上“保險鎖”

  在章貢區,居民陳女士正在小區內使用驢充充智慧充電樁為電動車充電。“現在充電放心多了,一旦有問題手機會立即收到提醒。”陳女士笑著説道。面對全市170.9萬輛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管控壓力,贛州市聚焦充電環節風險,創新實施“平臺監管+智慧設備+便民服務”體系化措施,有效遏制火災事故。

1

江西驢充充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的監管平臺。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記者了解到,贛州市依託技術優勢,建成覆蓋全市的電動自行車充電監管平臺,實現充電設施全量實時接入與統一管理。平臺具備高溫、煙霧、漏電等異常情況自動監測功能,可精準推送包含位置、設備詳情的告警信息至用戶、消防等部門,形成“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多方聯動。

1

江西驢充充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研發的電動車無線充電設施。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近年來,該市還將充電設施納入老舊小區必改內容,採取社會資本投資、國有平臺兜底等建設模式,全覆蓋推進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在街道、公園等公共場所補充布點。據了解,贛州市目前已累計完成3515個小區改造,新建電動自行車停放車位51萬個、集中充電端40.6萬個。

  機制創新:考培分離把好“準入關”

  “以前考證要去外地,現在在市內一站式就能搞定。”正在參加焊工考試的學員王偉説。記者走進贛州市安全生産考試中心直屬考試點,只見17套智慧考試設備正有序運轉。這裡採用“機器評分+人工復核”的雙重機制,既提升了考試效率,又確保了結果的精準公正。

1

贛州市安全生産考試中心直屬考試點內,學員正在進行實操考試。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江西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劉闖介紹,為破解考試培訓不分、考點佈局不均、考務力量不足等突出問題,江西以實施安全生産培訓考核“四化”建設為抓手,即考試力量專業化、場地建設標準化、考試流程規範化、信息系統智慧化,深入推進考培分離,全省現已建成政府考試點19個,本市考生可實現“在家門口考試”。其中贛州市新建4個政府投資考試點,形成“一中心帶三縣”佈局,輻射全市20個縣(市、區)。同時,也徹底打破了培訓機構“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的弊端。

  據悉,改革後的考試工種由13個增加至29個,覆蓋電力電纜、危險化學品安全作業等“小眾”領域。考試承載能力也由年均不足1.6萬人次提升至2萬人次以上,取證週期縮短60%,實操考試合格率從78%下降到52%。“合格率看似下降,實則是擠出了水分,提高了品質。”劉闖談道。

1

贛州市安全生産考試中心直屬考試點內,學員正在進行實操考試。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江西省贛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梅旭軍表示,下一步,贛州市應急管理部門將繼續深化科技賦能,在礦山、危化品等重點領域推廣數字孿生、AI巡檢等新技術,努力打造全國安全生産治理現代化示範城市。(人民網記者 時雨 郝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