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長江幹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提前完工、1664座病險水庫完成除險加固、水利投資預計3000億元……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江西,作為全國首批省級水網先導區之一,始終將水網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在贛鄱大地的江河湖畔、田間地頭,正書寫著水利高品質發展的時代答卷。
作為統籌解決水災害以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問題的關鍵舉措,現代水網建設不僅承載著保障國家水安全的使命,更成為江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強基固本 織密全省水安全保障網
在安福縣瓜畬鄉的土茶園山塘,數年來的嬗變使其成為江西省山塘整治的生動縮影。過去,山塘設施老化、隱患頻現,經過當地系統性整治,如今已成為潤澤田園、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泓碧水。
“以前山塘年久失修,蓄不住水,基本喪失了灌溉功能。這幾年經過專項整治,山塘面貌煥然一新,蓄水、灌溉都有了保障,我們種田的信心也更足了!”對山塘的可喜變化,當地村民感受最為真切,紛紛點讚。
村民口中的這份信心,藏著江西水網建設“建管並重”的鮮明導向。在築牢工程基礎的同時,江西堅持病險水庫動態整治,啟動水庫安全鑒定、除險加固,全省萬畝圩堤、萬座重點山塘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5座大型灌區“十四五”現代化改造基本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持續深入推進,水網體系集約高效水準不斷提升。
“在夯實基層水利設施管養根基的同時,江西立足水利大省定位,著力打造集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保護於一體,融合水電、航運發展的現代水網體系。”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份清晰的戰略藍圖,正通過一項項重大水利工程的落地,逐步轉化為看得見的現實成效。
“十四五”以來,江西錨定水網建設規劃目標,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捷報頻傳。大坳、梅江灌區年內將完成主體工程,屆時灌溉保障能力將大幅提升;井岡灌區、長江幹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重點項目加速推進,五河中上游謀劃的58座大中型水庫中,已有8座完成可研批復,為後續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隨著各類工程的穩步推進,江西水網的“骨架”愈發堅實,也為全省水安全保障注入了強勁動力。
創新驅動 打造智慧綠色水網標杆
作為鄱陽湖水系撫河的一級支流,流經宜黃縣的宜水,不僅是當地人生産生活的重要依託,更在系統化水域治理推動下,實現華麗轉變,成為居民家門口觸手可及的“幸福河”。
秋意漸濃,在宜水河畔的百花洲公園裏,散步的市民、打卡的遊客、嬉戲的孩童隨處可見。“宜水治理好了,茶余飯後就能在這河邊步道上享受清閒。”一名散步的市民對記者説。
誰能想到,這條曾不起眼的河流,如今已成為全國幸福河湖建設的“樣板河”。2022年4月,宜水入選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試點;2024年1月,其建設成果躋身全國24個幸福河湖建設優秀案例。當地水利部門通過實施生態護坡、推進污水治理、促進産業融合等舉措,不僅讓宜水的生態環境煥然一新,更富了百姓的口袋。據統計,宜水沿線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年産值已突破1.2億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宜水的實踐,正是江西全域推進生態水網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同步深耕生態水網建設,以水生態産品價值轉化、幸福河湖建設為抓手,探索涉水資源收益、生態收益反哺水網發展路徑,打造了一批“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示範河湖。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9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126條已建成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紐帶”,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態活力。
民生為本 打通農村供水“最後一公里”
“以前雨天水渾得沒法用,現在的水一看就透亮!”安遠縣新龍鄉田心村村民陳阿姨擰開自家水龍頭,看著清澈的自來水,滿臉笑容。這樣的改變,在江西多地悄然發生——隨著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推進,一條條輸水管道在鄉野間延伸,一股股清泉流進農家院落,“一股清泉連城鄉”的願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在安遠縣,解決農村飲水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構供水格局。“我們堅持‘城鄉同源、管網互通’,著力構建規模化、網絡化的供水體系,讓農村群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供水服務。”安遠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安遠縣重點水源工程正順利推進,建成後將新增庫容743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提升至1245萬立方米,今後還將擴建水源工程,改變“靠天喝水”的被動局面。
治水促發展、興水惠民生。“‘十四五’以來,江西始終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4.1%,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80.2%的農村人口。”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部分邊遠山區仍存在的供水問題,省水利廳已牽頭編制《江西省農村飲水安全薄弱環節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通過規範化、標準化的整治舉措,讓更多農村群眾喝上乾淨水、安全水、放心水。
(萬晨茜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修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