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校企協同育新才 産教融合啟新程——江西工程學院打造品牌設計人才培育新生態
2025-11-10 18:01:1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鐘薇責編:尹紅燕

  坐落于新餘市的江西工程學院,自1983年建校以來,歷經四十餘年深耕,已發展成為涵蓋工、文、理、經、管、藝六大學科門類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近年來,學校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勤樸敏信”為校訓,弘揚“自立自強,樂業樂群”的校園精神,聚焦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目標,在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創新之路上持續探索前行。

  産業學院引領 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

  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要求,江西工程學院錨定“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核心路徑,以8個現代産業學院為支撐,搭建起“人才共育、師資共培、項目共研”的育人體系。

  學校智慧製造産業學院與鎮江市龍昊起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共建“校中廠”,首期投入800余萬元打造省級智慧製造産業學院與實習實訓基地,已累計組織542名學生開展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等實戰訓練;智慧産業學院引入深圳佰瑞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行“2+1+1”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工程師帶領學生完成廣東美涂士零售CRM、深圳順絡EDI等4個實際軟體開發項目,282名參訓學生在校期間即可獲得勞動報酬,部分學生月薪達6000元。

  仙女湖藝術文旅産業學院連續4年承辦新餘市文創産品設計大賽,遴選120余項獲獎作品,其中《江山韻》傅抱石文化茶杯、《仙女湖地圖》明信片等9個産品成功落地轉化,為地方文化打造特色IP;與江西騰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專業化直播帶貨實訓平臺,7個直播間已完成基礎搭建,將於2025年9月正式運營,計劃培養50名專業直播人才,組建10個直播小組,形成可複製推廣的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貫穿教學 激活實踐育人新動能

  學校大力實施“項目育人工程”,以真實項目為紐帶,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培養學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核心素養。

  依託網安與AI創新中心,學校將掌上智慧校園APP、智慧體感機器人、共享直飲水機等9個自主創新項目落地應用,並與新餘市銀龍供熱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成功轉化9個服務外包項目,通過校內圖書館大廳改造等5個工程項目實踐,強化學生動手能力。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曾慶燕團隊與多家企業合作,完成智慧5G物流倉儲管理系統開發等多個項目,合同金額達68.638萬元,實現校企雙贏。

  各現代産業學院持續深化項目合作,智慧産業學院與企業共同承擔9個新餘製造業數字化信息系統項目,合同金額317.3萬元,8個項目獲江西省製造業數字化發展水準L6級認證;智慧製造産業學院近三年承接企業橫向課題11項,總金額700余萬元,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幫助企業增收900余萬元,校企聯合編寫《新文科Python程式設計》等4部教材,實現教學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

  多維平臺支撐 夯實産教融合新基座

  學校從人員互通、平臺共建、就業聯動三個維度發力,構建全方位、深層次産教融合支撐體系,為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賦能。

  在人員互通方面,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互聘互用”機制,40余名企業技術骨幹擔任2025屆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校內教師帶著技術和學生團隊深入企業開展聯合攻關,近三年橫向項目立項37項,合同經費1694.048萬元,技術交易額617萬元。

  在平臺共建方面,學校擁有省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4個,加入8個全國及省級産教融合共同體,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建共享技術研究中心、公共實訓基地等各類平臺,為産學研合作提供堅實支撐。

  在就業創業方面,江西工程學院近三年聯合新餘市人社局舉辦10場大型線下招聘會,吸引1160余家企業提供38770余個崗位,其中本地企業460余家,提供崗位6700余個;共建77個校外就業實習基地,其中新餘本地60家,僅江西騰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就接收4000余人次學生實習,260余名學生實現長期就業。近三年畢業生留余人數達930余人,大量學子在新餘創業就業,部分成長為企業中層管理幹部或合夥人,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作為江西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教育部産教融合創新基地首批高校,江西工程學院正以“産業學院引領、項目貫穿教學、雙導師護航”的育人生態,持續深化産教融合,讓設計教育更貼近實戰需求,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為行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産業升級與中國品牌國際化貢獻江工智慧和力量。(文 于永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