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點打造的就業服務活動,“洪城就業‘職’通車”始終以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為核心,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延伸服務觸角。11月12日至13日,“洪城就業‘職’通車”再度走進南昌航空大學,繼今年4月首次服務後,不僅延續“職業指導進校園”的精準賦能,更首次啟動南昌航空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三校校區聯合招聘模式,以“雙線聯動+跨校協同”的全新服務形態,為高校學子送上“量身定制”的就業支持,同時以優質師資踐行公益初心,切實推動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為南昌就業平穩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洪城就業‘職’通車”走進南昌航空大學
職業指導進校園,雙向賦能解迷茫、拓視野
11月12日下午,“洪城就業‘職’通車”職業指導專場活動在南昌航空大學(前湖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如期舉行,131名學生現場參與。舒憲愚、楊志強兩位行業職業指導師,分別從“生涯規劃”與“趨勢洞察”兩大維度展開分享,既幫學子錨定當下求職方向,也帶大家看清未來就業新機遇,讓職業指導既有“落地性”,又有“前瞻性”。

“洪城就業‘職’通車”職業指導專場活動
舒憲愚的分享聚焦“個人發展與職業路徑的適配”,通過梳理職業規劃的核心邏輯,幫不少此前“對未來方向模糊、不知如何發力”的學子理清思路;楊志強則圍繞技術變革下的就業新趨勢展開分享,引導學子關注新興領域機遇、掌握適應時代的求職能力,打破大家對“傳統就業路徑”的固有認知。“之前只盯著本專業的傳統崗位,聽完楊老師的分享才發現,還有很多和技術結合的新方向可以嘗試,視野一下子打開了。”南昌航空大學2026屆網絡工程專業胡忠慶同學的反饋,道出了這場指導的價值——不僅解決“當下怎麼找工作”的問題,更幫大家思考“未來能往哪走”。互動環節中,指導教師還為自帶簡歷的同學提供“一對一”修改建議,讓學子在明確方向的同時,掌握提升求職競爭力的實用方法。
首啟校區聯合招聘,跨校資源提升供需對接效能
11月13日上午,由南昌市人社局主辦聯合南昌航空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共同參與的“職引未來”秋季聯合招聘大會,在南昌航空大學(前湖校區)室外足球場開啟。作為“洪城就業‘職’通車”首次開啟的跨校協同招聘模式,活動憑藉三校資源聯動,吸引3500余名學子到場,203家企業攜3900余個崗位集中亮相,最終收集簡歷2300余份、達成初步就業意向410余個。

“職引未來”秋季聯合招聘大會
對企業而言,聯合招聘打破了單一校園招聘的局限,實現“一次設展、多校覆蓋”。不少企業代表反饋,以往跑多所學校才能完成的招聘量,此次在聯合招聘會上短時間內就能達成,人力、時間成本顯著降低,招聘效率大幅提升。活動現場還貼心設置政策諮詢區、智慧就業體驗區與職業指導專區,為學子提供全方位支持。政策諮詢區工作人員耐心解讀南昌本地就業補貼、創業扶持、檔案存放等政策,幫學子明晰就業保障;智慧就業體驗區通過就業一體機、AI面試系統、職業測評工具,讓學子現場體驗簡歷智慧分析、模擬面試反饋,直觀了解自身求職優勢與不足,針對性提升就業能力;職業指導專區則由“南昌市青年求職能力實訓營師資培訓班”優秀學員組成的指導團隊坐鎮,為三校學子提供簡歷優化、面試技巧、職業方向梳理等“一對一”指導,當天累計接待諮詢超130人次,切實幫學子解決求職困惑。
深耕服務續寫新篇,聚力護航就業大局
此次“洪城就業‘職’通車”系列活動,以“職業指導+聯合招聘”的雙線服務,既為學子搭建了長期規劃的成長平臺,又開闢了即時對接崗位的便捷通道,形成覆蓋“求職準備-崗位對接-就業保障”的全鏈條服務,得到高校、企業與學子的一致認可,也為校園就業服務創新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經驗。

招聘會現場
據了解,“洪城就業‘職’通車”下一步將走進東華理工大學,同步啟動三校聯合招聘。此前在南航實踐的跨校資源整合、精準服務配置、專業指導支撐等經驗,將被進一步提煉優化,形成更具普適性的服務模板,更好適配不同高校的人才需求與企業招聘方向,讓高效、優質的就業服務持續覆蓋更多高校學子。一場場貼近需求的服務落地,不僅助力青年學子在南昌找到合適的就業方向,更能為城市匯聚更多優質人才,為南昌就業形勢平穩向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築牢人才根基。(文/圖 陳凱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