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西報道(記者 鐘薇):初冬的于都河,薄霧輕籠,水流潺潺,仿佛仍在低聲吟唱著91年前那場偉大遠征的序曲。11月26日,“90後,90後的長征路”暨光影回溯九十載·贛南初心地的紅色記憶活動采風團首站抵達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
中外青年及攝影師在此用鏡頭追尋紅色足跡,聆聽歷史迴響,見證這片熱土上新長征路的生動實踐。
渡口尋根:在歷史原點感悟“集結出發”的偉力
26日上午,采風團首站來到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園。東門渡口的石板臺階、高高矗立的出發紀念碑……每一處都訴説著1934年那個秋天的壯烈與決然。

采風團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碑前合影 攝影 胡竹根
在東門渡口,講解員動情講述:“91年前,中央紅軍來到于都河畔渡河。這裡沒有橋,于都人民傾其所有,大力支援,架起了五座浮橋,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途……”歷史的細節通過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撲面而來。
開國將軍曾雍雅之女曾瑩的聲音在於都河畔顯得格外深沉,她回憶道,父親曾雍雅十七歲參加長征時,不知前路何方,卻義無反顧,“只為給中國革命留下火種”。
“這份訣別,成了父親心中永遠的牽掛。”曾瑩繼續分享道,“1978年,他帶著我回鄉安葬奶奶。在村口,他抓起一把又濕又冷的紅土,凝望村莊卻遲遲不肯進去。他告訴我:‘當年我帶著參加紅軍的34個同村夥伴,一個也沒有回來。’他在瑞金武陽‘擴紅’時招收的1000多名戰士,又有幾個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
這份深埋心底的痛,推動曾瑩發起了“忠魂歸根”活動。“我們沿著長征路線,在39個重要節點取回‘忠魂土’,讓那些‘北上無音訊’的英烈們在出征的地方有了歸處。”這段跨越時空的講述,令在場采風團無不動容。

開國將軍曾雍雅之女曾瑩接受採訪 攝影 胡竹根
外籍青年左鳴宇(BAT-ULZII ZOLBOO)感慨到:“學習了紅軍長征的歷史後,我深感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歷史性的時刻,同時也是一段極為艱難的時期,但是,這段歷史也充分展現了他們嚴明的紀律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外籍青年參觀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館 攝影 胡竹根
潭頭探新:在振興路上見證“幸福”的滋味
走進梓山鎮潭頭村,眼前的景象煥然一新:連片的富硒蔬菜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白墻黛瓦的村居錯落有致。

富硒蔬菜大棚 攝影 胡竹根
潭頭村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依託富硒土壤優勢,發展起富硒産業和紅色旅遊,組建旅遊公司,開發研學、民宿、餐飲等項目,讓曾經的“紅土地”變成了如今的“致富田”。梓山鎮潭頭村黨總支書記劉連雲介紹道:“2019年5月20日以來,村裏累計接待遊客突破300萬人。”

潭頭村文化墻 攝影 胡竹根
“村集體收入從2018年的8萬多元增長到2024年的300多萬元,村民戶均年增收超1萬元。”書記指著村裏“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標語説,“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把村裏幾大産業做大做強,讓遊客來得了,留得住,給老表多分點紅,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中外青年們的鏡頭捕捉著村民的笑臉、豐收的蔬菜和現代化的設施,這裡不再是傳統的農村,而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幸福園”。
小道溯源:在密林深處觸摸“初心”的印記
午後,采風團深入祁祿山鎮,踏上被譽為“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紅軍長征小道。小道蜿蜒在古木林海之中,腳下是當年紅軍秘密行軍的路徑。

采風團重走紅軍長征小道 攝影 胡竹根
祁祿山鎮副鎮長賴秩峰介紹,這條小道見證了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等部隊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的艱險歷程。如今,當地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探索出“紅色+古色+綠色”的三色融合發展模式,以紅色資源為核心,結合井前村千年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底蘊,依託90%森林覆蓋率的生態優勢,打造複合型旅遊産品。全鎮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464.85萬元。

紅軍長征小道上復原的遺跡 攝影 胡竹根
“走在這泥濘小路上,你能切身感受到什麼叫‘跋涉’。”一位90後攝影師喘著氣説,“這和看展覽的感受完全不同,是一種身體的記憶。”密林深處,登賢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五軍團總軍醫處舊址保留著大量紅軍標語,為這段歷史提供了無聲卻有力的見證。
從紀念園的宏大敘事,到潭頭村的幸福實景,再到長征小道的親身體驗,于都之行為采風團勾勒出一幅“初心”與“新程”交融的壯闊圖景。
歷史的于都,為中國革命保存了星星之火;今天的于都,正沿著新時代的“長征路”奮力前行。中外青年的光影記錄,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溯,更是一場跨越九十餘年的“青春對話”,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江西篇章,寫下了于都的獨特注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