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亮相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在渾河岸邊,聆聽來自草原的問候
9月6日晚,渾河岸邊的雲飏閣燈光璀璨,觀眾伴著一首首悠揚的蒙古族樂曲,對美麗的草原心馳神往……“決勝全面小康,共享美好生活”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來自草原的問候》專場音樂會特邀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演出,觀眾沉浸在雄渾激蕩的音樂聲中,感受著民族音樂的強大魅力。本場演出在瀋陽網、帥正新聞、雲盛京等平臺進行了直播,瀏覽量近44.5萬次。
體味原汁原味的草原文化
9月6日,記者在音樂會開始前一個小時來到現場,就發現已經有觀眾陸續經過測溫、掃碼,早早入座。觀眾劉先生笑著説:“在渾河岸交響音樂節,體味原汁原味的草原文化,這麼好的機會怎能錯過!”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成立的、唯一的一支職業交響樂團。前身是成立於1946年的內蒙古歌舞團管弦樂隊,1985年在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倡議下組建交響樂團。樂團演奏員來自蒙、漢、達斡爾、鄂溫克、回、滿等多個民族,技藝精湛、訓練有素,部分演奏員曾在國內、區內各種比賽中獲獎。
樂團參演的新中國成立五十週年大型獻禮劇目《滿都海斯琴》獲得第九屆文華獎、新劇目獎、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金獎;大型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應邀在國家大劇院做音樂季首演及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式演出,廣受好評。此次亮相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一方舞臺上,迴響著萬馬奔騰般的壯麗樂曲……
精彩表演引觀眾點讚
“演出在選曲上別具特色,大多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蒙古族作品。包括《那達慕序曲》、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交響詩《嘎達梅林》等。”內蒙古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柴昊夫介紹。
伴著民族管弦樂《那達慕序曲》奏響,驚險刺激的賽馬,粗獷睿智的摔跤,灑脫精準的射箭,引人入勝的歌舞……大草原上的場景仿佛也舒展開來,映入觀眾的眼簾、走進觀眾的心田。
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首演于1977年,被譽為十大現代琵琶協奏曲之首。演出由青年琵琶演奏家李勝男擔綱琵琶獨奏,她的演奏技巧嫺熟、基本功紮實、音樂表現力熱情奔放。不少觀眾稱,欣賞她的演奏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馬頭琴等內蒙古的文化瑰寶也在演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現場高潮迭起。濃烈的風格與特色、鮮明的民族辨識度,市民王爽大呼:“太棒了,一定要為他們點個讚!”
音樂節助力文化流動起來
為參加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準備了兩套演出曲目。9月8日晚,他們還將在盛京大劇院舉行一場音樂會。為此,他們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無論是排練強度和排練時長都有所提高,非常認真、用心。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首席李子月透露,她之前看過很多關於渾河岸交響音樂節的報道,“其實我們一直希望能參與進來,今年有幸收到組委會邀請,樂團的演員都特別興奮,迫不及待地想來到瀋陽。”據了解,這次演出也是疫情發生以來,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首次赴外省演出。這次演員們攢著一股勁兒,希望把蒙古族民族音樂和草原文化,通過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展示給沈城觀眾。
文化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産生無窮的生命力。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副團長杜敏説:“走出去”不僅為樂團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也帶來了不同文化間的精彩碰撞,並增進了兩地的友誼。“我們來到渾河岸邊演奏,讓遼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此交融,這真是一幅壯麗的畫面!”(記者 王秒/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