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撐牢古樹“保護傘”
2020-09-25 09:34:37來源:遼寧日報編輯:王偉嘉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9年間4棵千歲古樹枯亡,我省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撐牢古樹“保護傘”

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撐牢古樹“保護傘”

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這棵古榆需5人才能合抱

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撐牢古樹“保護傘”

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這棵古榆亟待救治

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撐牢古樹“保護傘”

實施保護復壯後古松的局部場景

遼寧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工作—— 撐牢古樹“保護傘”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古樹名木是歷史和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産,具有重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些古樹名木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為改善古樹生存環境,減少和降低自然與人為損壞,修復受損樹體,阻止衰老和損壞進程,恢復古樹名木生機,今年7月以來,我省啟動了古樹的搶救性保護和復壯工作。

  然而,受資金所限,本次古樹保護和復壯工作只在6市選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10株進行,其中樹齡最長的逾2600年,最短的近300年。事實上,除這10棵古樹之外,仍有不少數量的古樹亟待“救援”。

  如何撐好我省古樹的“保護傘”,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毋庸置疑,目前,我省古樹保護工作仍有較大的發力空間。

  部分古樹生存狀態堪憂

  金秋時節,大地散發出秋收的氣息。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清河城鎮前央村一處待收的玉米地旁,一棵孤零零的老榆樹盡顯滄桑:樹的主幹已經中空,一根直徑約30釐米的側枝幾近折斷,幾座墳塋離樹不足3米。

  仔細觀察這棵老榆樹:樹高有十多米,樹冠冠幅有20多米。樹榦非常粗,需要5個成人才能完整合抱,但從離地約4米高露出的碩大的樹洞,可以判斷榆樹已在此失去了半幅樹冠。

  “聽説這棵樹已經有500多年了,樹心都爛了。你看上面那根枝只剩塊樹皮連著,保不住了。”前央村70多歲的李大爺對此不無遺憾。

  據2011年的普查資料顯示,我省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樹4.27萬餘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樹僅39棵。我省古樹以油松、櫟樹、榆樹、銀杏等樹種為主,分佈在14.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並呈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趨勢。

  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居民對古樹的敬畏意識較強,主觀故意破壞古樹的行為不多見,但一些無意識的破壞行為時有發生:樹下堆柴草垛、飼養牲畜、搭建各種棚舍,樹下搭建各種小廟定期燒紙上香,在古樹周邊濫用除草劑……

  在瀋陽新民市大喇嘛鄉長山子村,遠遠就能看見一棵大樹立在一座山頂。這是一棵上千年的蒙古櫟,已被列為國家二級珍貴樹種。數年前,這裡有人在山上開採石場,採石挖土挖走了半座山,最近的採石斷面離樹榦只有幾米遠,引起村民的護樹行動。

  村民們當年想盡各種辦法,最終逼走了採石人繞道採石,但不少村民認為,古櫟樹根系的生長環境已遭到永久性破壞,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而據瀋陽農業大學教授王琦的調查,我省9年前普查登記入冊的39棵千年古樹,而今已有4棵枯萎死去,其中,有兩棵千年古榆,分別位於鐵嶺下清河村和本溪滿族自治縣磨石峪村,還有一棵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的古槲,以及一棵位於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的古橡。

  目前,我省林草部門已分別給這些古樹建立了檔案,並對這些珍稀古樹進行衛星定位,實現遠程監控,實時保護。但古樹所需求的保護,遠不止防控外在的人為破壞,還需要更多綜合性的生長條件。

  專家表示,古樹的樹種是樹齡的決定性因子,土壤、氣候、人為干預等是影響古樹樹齡的外部條件。一些古樹隨著樹齡的增加,其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如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衰退,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生長的需要,樹勢衰弱,再加上病蟲害入侵,必須施予人為的科學干預。

  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明確“禁止破壞古樹名木和珍貴樹木及其生存的自然環境”。

    古樹保護和利用需平衡

  每年春天,本溪市高新區大翻身村的千畝梨花總能吸引八方來客,村中近萬株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梨樹,讓這個村子成為鄉村旅遊的樣本。

  古樹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遺産,它們或隱于市,或藏于野,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洗禮,已成為一種不可複製的自然景觀資源。在保護中利用古樹資源,是很多村子發展鄉村旅遊的現實“衝動”,自然也成為一個話題。

  事實上,我省的古樹在地理分佈上,大部分集中于省級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廟宇、古宅庭院和古陵園,其他古樹分佈較分散,“孤木不成林”使其成為一道“景觀難題”。

  蓋州市一名基層村幹部告訴記者,他們村有兩棵百年以上古樹,相距約3公里,也較有人氣。“但如果鄉村遊圍繞古樹來打造賣點,顯然不夠分量,不過古樹絕對可以為鄉村旅遊加分。”

  比較而言,一些古樹群的自然景觀優勢非常明顯。瀋陽清昭陵內的上千棵古松,搖曳挺拔,形態各異,成為遊客觀賞的重要景觀之一。同樣,在瀋陽法庫縣葉茂臺鎮聖跡山下,200余畝的古楓林也成為居民秋季旅遊的打卡地。

  省林草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滿守剛表示,位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內的古樹,有較好的日常看護主體,但對於分散于鄉野的古樹,“當前更重要的保護方式尚不是利用,一些基層村不科學的古樹資源利用方式需得到糾正,比如樹下過度硬化、私搭私建等行為”。

  今年全程參與我省古樹復壯的專業技術人士倪鵬躍認為,古樹衰退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病蟲害外,大多與人類活動有關,一些古樹遭遇土壤、水源、環境方面的破壞,成為古樹生長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種不良的古樹資源利用現象正在抬頭,即在古樹下搭建小廟並開展祭祀性活動。“樹下燒香焚紙對古樹不利,人們靠近古樹頻繁活動,極易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微生物活動減弱,再加上營養元素得不到及時有效補充,會嚴重影響古樹的正常生理代謝。”倪鵬躍説。

  在此次古樹的搶救性保護和復壯過程中,工作人員將為古樹建立圍欄,懸挂標誌牌,旨在限制人類活動過於靠近古樹,避免對其生長環境形成破壞。由於本輪古樹搶救性保護和復壯只涉及10棵古樹,仍有大量的古樹遭受類似的破壞性利用行為,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加強巡查督查加以整改。

  ▶亟待破解的三個難題

  古往今來,皇室宮廷、都市村屯、百姓宅院都離不開樹木的點綴和美化。古樹因壽命長而成為人們追求和期盼美好生活的寄託,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元素。

  生命只有一次,古樹更不例外,一旦失去就無法再復原。今年以來,我省各地正在加大對古樹的保護力度。

  丹東市園林部門在治愈市區兩棵霉爛的百年銀杏樹基礎上,組織開展對全市近700棵百年銀杏樹進行全面體檢。朝陽縣對古樹名木資源逐一進行現場調查,並採用衛星定位,對樹高、胸圍、冠幅、生長勢、地形、地勢和保護情況進行詳查記錄。

  儘管如此,我省古樹保護仍面臨資金支持短缺、古樹保護技術標準不系統、常態化管護不足的現實難題。

  滿守剛説,古樹基本實行屬地化管理,但管護並沒有專項資金支撐,本次全省範圍內的古樹復壯工作,也是基於國家給予的30萬元項目資金,所以只選擇了10棵樹的復壯。而基層一些存在問題的古樹,管護復壯的資金投入基本依賴於“特事特辦”。

  “由於沒有這方面的專項資金支持,某種程度上古樹保護得如何,基本取決於古樹屬地政府的重視程度。”一位在林草部門工作30多年的老林業人坦言,“希望在新森林法之後,圍繞古樹保護有地方性細則出臺,從制度上化解資金問題。”

  在專業人士看來,古樹的保護復壯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比如去枯弱枝、防腐處理、橋接新枝、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都需要找準問題對症施策。而基層不但缺少這方面的技術,而且技術標準不系統的問題仍較突出。

  對此,新賓滿族自治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站站長王堯深有感觸,木奇鎮境內一棵千年赤松出現生理老化性病害後,該縣從南京林業大學邀請專家對該樹實施綜合救治,共投入10萬餘元,最終化解了老松樹的生長危機。

  由於眾多古樹地處偏僻山地,交通不便,使得古樹的常態化管護也成為一個難題。“屬地管理”化解了管護的主體責任問題,但如何落實常態化管護仍讓責任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名基層林業站工作人員表示,最大的難點是農村集體土地和承包土地上的古樹,雖然當地明確日常管護責任人是村委會或土地承包人,但他們沒有技術,而且沒有專職或兼職的人來做日常巡查等具體工作,導致古樹的日常管護仍處於粗放狀態。

  古樹是綠色文物和活的化石,保護好彌足珍貴的古樹資源意義重大,健全保護機制,踐行“綠色使命”,撐牢古樹的“保護傘”,依然任重道遠。

  連結·解釋

  LIANJIE·JIESHI

  古樹的定義

  一般指在人類歷史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古樹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

  古樹的分級及標準

  古樹分為國家一、二、三級,國家一級古樹樹齡在500年以上,國家二級古樹300年至499年,國家三級古樹100年至299年。(記者 胡海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