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連續4年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2020-10-13 10:11:34來源:大連日報編輯:王偉嘉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準 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大連市連續4年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10月12日,大連市委、市政府向遼寧省評審驗收組彙報了我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工作情況。記者獲悉,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大連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食品安全系列批示指示精神,在省食安委領導下,持續推進創建工作,積極構建和完善食品安全責任制度、監督管理、追溯協作、檢驗檢測、社會共治等“五大體系”,取得明顯成效。連續4年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食品檢驗量超過5份/千人;近五年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響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實施食品安全事故 “一票否決”

  大連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以群眾滿意為落腳點,強化黨政同責,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為組長的市食品安全領導小組,並與市食安委整合,實行黨政一把手“雙組長”“雙主任”制。召開領導小組會議,部署推動創建工作;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區市縣(先導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考核體系和“平安大連”建設範疇,實施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決”,並開展政治監督試點。將建設大連市食品安全屬地責任體系納入重點民生工程,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全部出臺本地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清單,涵蓋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責任體系基本建立,不斷強化食品安全保障和風險管控能力。

  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創建以來,大連市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全市共完成食品安全抽檢監測任務19.15萬批次,完成快檢監測453326批次,合格率99.81%。食源性疾控監測哨點醫院增至185家。

  實施冷鏈食品監管新舉措,築固冷鏈食品安全防線,出臺支持水産品加工銷售和冷鏈物流行業穩定發展的12條政策措施。

  健全食品安全標準。2019年以來,共備案企業標準1252份,推動標準化示範試點建設,主持制定食品相關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聯盟標準、團體標準等34項,《國家級紅鰭東方鲀養殖綜合標準化示範區》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建成62個優質特色畜産品供應基地,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7處。瓦房店市、旅順口區、莊河市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

  持續提升餐飲業品質安全,加強養老機構、建築工地、醫院食堂等薄弱環節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將校園食品安全納入“平安大連”建設範疇,對全市2084家學校、托幼機構食堂,74家中央廚房、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及校園周邊食品生産經營單位開展全覆蓋檢查。整治“保健”市場亂象,清查直銷企業服務網點和經銷商1371戶,監測保健食品廣告3338條次。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依法收繳假劣食品等40余噸,行政立案100余件。

  不斷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各級監管部門和公安部門秉持“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開展“國門利劍”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進口走私行為。創建以來,全市共破獲食品類案件2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19人,涉案金額達1.6億元。

  推動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

  大連市發揮地域特色優勢,圍繞促進食品産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確保品質安全主線,加快産業鏈延伸,推動食品産業發展。

  大力培育地方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目前,全市擁有老字號企業9家、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産品182個、地理標誌農産品59個、簽約使用“大連蘋果”“大連大櫻桃”“大連油桃”等地理標誌單位135個。裙帶菜、辣根等出口量在全國位列前茅,莊河市獲得由中國食品工作協會授予的“中國貝類産業之都”稱號。

  市委、市政府出臺“5+31”人才政策,把食品安全領域納入到人才項目支持的重點方向,並將食品安全列入大連市重點産業領域科技創新指南。創建以來,共投入資金1億多元,完成科研項目2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授權發明專利近70項。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目前,大連市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共治共享格局已基本形成。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督制度,聘請“兩代表、一委員”等社會監督員340余名。積極辦理有關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結率100%,滿意率100%。完善投訴舉報機制,投訴熱線接通率達95%以上,辦理時限降至15個工作日。聘任食品安全協管員1616名,建立全市統一的線上培訓考核平臺,實現培訓規範化、信息化、隨時化。出臺《大連市食品安全風險會商管理辦法》,建立由45名專家組成的風險交流專家庫,定期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會商,針對日常監管、抽檢監測、社會熱點、投訴舉報等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行研判,研究討論解決途徑和方法。(記者 喬文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