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瀋陽鐵西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 5個建築群承載火紅年代的記憶
工人村住宅樓外景。
1956年,董朗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圖為董朗泉的家。
建成後的工人新村。
位於瀋陽市鐵西區的瀋陽工人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落,而是一個工人集中居住的住宅樓群。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建成的第一個大規模的工人生活區。從1952年開始大規模建設,到上世紀90年代工廠轉型、工人村漸漸淡出人們視野,再到如今的舊貌換新顏,瀋陽工人村不斷續寫著自己的生命履歷,也在不斷綻放著生命活力。
“幾天就讓 他樓成排”
“路兩側的工廠就像擺在案板上的餃子一樣,一個挨一個,而且都是國字號的大工廠。”
2014年,瀋陽市鐵西區文聯主席商國華以鐵西工業區的嬗變為歷史背景,創作了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説《我們走在大路上》。在這本書裏,他用上述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當時鐵西區工廠之密集程度。
商國華的成長、工作與生活一直沒有脫離開鐵西區。他對鐵西工業及工人村的熟稔遠超他人。
新中國成立後,瀋陽市鐵西區在全國工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很多人形容鐵西區是“共和國工業的裝備部”。工業、工廠、工人,當新中國的工業化在這片土地上鋪陳開來時,作為工業與工廠相配套的工人生活區,同樣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1952年,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煙依然瀰漫,起始於1953年的“一五”計劃在這一年已經萌芽發端。這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核心任務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個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一個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遼寧承擔起了工業化建設的重任,而瀋陽市鐵西區則成為重中之重。
1952年9月,根據黨中央“在提高生産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的生活”指示精神,瀋陽市人民委員會投資 1200萬元,開始建設工人村住宅區,有著“東方魯爾”之稱的鐵西區成為承載地。
9月23日,儘管初秋已至,但7000多名建築工人奔赴工人村施工現場,按照蘇聯設計的“三層起脊悶頂式住宅”的圖紙,熱火朝天地奮戰在建設一線。當時在建築工人中間傳唱著一首歌,其中一段的歌詞充滿著豪情壯志——“和平的花朵遍地開,座座高樓蓋起來,昨天還是荒野草地,幾天就讓他樓成排”。
正如歌詞中所寫,在天寒地凍中,真的“幾天就讓他樓成排”。當年12月份,工人村第一期工程就完工了,79幢三層大樓、3396間家屬和職工宿舍正式交付,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這些住宅樓現代、氣派,樓內不僅有上下水、煤氣、暖氣,而且衛生間也在室內。如此先進的配置,令那些常年居住在低矮平房裏的人們羨慕不已。
一期工程結束的兩年後,第二期工程又續建了13幢樓;1957年,再次續建51幢樓。至此,瀋陽工人村形成了佔地7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多萬平方米、共計5個建築群的大型工人聚集生活區。瀋陽市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設大型工人生活區的城市。
建成後的工人村位於瀋陽市鐵西區西南部,東至現在的衛工街,南至十二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路。工人,充滿著歡聲笑語的工人,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當時的工人村就是高檔住宅區”
標本,用這個詞來形容瀋陽工人村生活館的建設意義,是比較準確的。
當時間之手在2003年之後重新擺布瀋陽工人村的格局,工人村生活館就是記錄與保留當年工人生活印記的標本。
工人村生活館位於瀋陽市鐵西區讚工街2號,在起始於2003年的工人村拆遷改造工程中,工人村生活館所在的7幢樓被保留了下來,不僅避免了被拆除的命運,而且轉身成為重現當年工人生活風貌的展覽館。
生活館通過對不同空間的分割,復原、濃縮了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工人村裏工人的生活場景。
走進副食品商店,小塊黑板上用白粉筆寫著當時的菜價——“冬瓜0.05元、豬肉0.47元”,旁邊的菜攤上,土豆、黃瓜等常見蔬菜擺放案頭,當年的生活氣息似乎在這裡折身而返。
生活館復原了部分全國勞模當時的家中原貌。作為上世紀60年代居住環境的代表,全國勞模董朗泉的家位於生活館二樓一處房間中。按照當時的設計,工人村內兩家共用一個廚房與衛生間。走進董朗泉家,一張雙人木制實木床正對入戶門,跼踀的房間內,擺放著一對沙發、一個書櫃和一張寫字檯。墻壁上,偉人畫像高高懸挂;寫字檯上,舊式檯燈、書架一字排開。整個空間氛圍正是上世紀60年代的典型工人家庭生活的反映。
瀋陽工人村生活館的現任安保負責人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這位生在工人村、長在工人村、工作在工人村的“老工人村人”對這片區域十分熟悉。在帶領記者參觀不同時代的房間時,他都會講出一些發生在工人村裏的故事:“用現在的話説,當年的‘工人村’就是高檔住宅區。”
根據相關檔案資料,當年的瀋陽工人村的確配得上“高檔”二字。隨著工人村住宅樓的相繼完工,糧店、幼兒園、郵局、消費合作社等配套設施陸續成立。不僅如此,工人村的綠化面積高達70%,綠樹青草掩映之中,還設置有單杠、滑梯等遊樂設施,供居民和孩子鍛鍊身體、休閒娛樂。
檔案中記載,工人村的第一所幼兒園建於1957年,當時的幼兒園實行“長托制”,孩子們的生活用品由國家來統一調配、供應。為了保證工人子弟的身體健康,當時的幼兒園孩子可以享受到國家供應的細糧,還可以喝到牛奶、豆漿等。
工人村是瀋陽國有企業住宅區與家屬生活區。工人村建成之後,瀋陽第一機床廠、瀋陽冶煉廠等44家企業的工人進駐工人村生活。
不過,當時的入住門檻較為嚴格,只有勞模和對企業發展作出貢獻的企業幹部才有資格進駐工人村。曾在瀋陽第一機床廠擔任過車間副主任、副廠長、副總工程師,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的葉選平也曾在瀋陽工人村居住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工人子女紛紛結婚、成家,工人村也出現了一家七八口人擠在狹小房間過日子的情況。隨著人口的遷入與遷出,這時的工人村,居住人員的成分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他們雄赳赳、氣昂昂的勁頭,就是工人們的勁兒”
1986年,瀋陽防爆器械廠正式宣佈破産倒閉,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宣佈破産的公有制企業。瀋陽防爆器械廠只是一個開端,之後,瀋陽市鐵西區企業倒閉破産、工人下崗等聲音不絕於耳。
儘管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商國華在他的《我們走在大路上》這本小説裏,還是根據當時真實場景,寫下了工廠即將拆遷,工人們難分難捨、紛紛下跪告別老廠區的畫面——
“佟大開、趙長江和護廠隊的師傅們不由自主地向鉚焊車間的大墻鞠躬,幾十個圍觀的老工人如同接到了朝拜的指令,突然齊刷刷地跪在了地上,他們用拳頭、用手掌一次次拍打著腳下的土地,大聲地、斷斷續續地喊著:‘夥計,對不住了!老哥們兒都來了!讓我們再看你一眼吧!’一時間,哭泣聲、呼喊聲掩蓋了吊錘、發動機的轟鳴。”
在如此悲涼的氛圍裏,與國有企業相附相依的工人村也面臨拆遷改造的命運。經過50餘年的使用,工人村的房屋出現了管線老化、墻體裂紋等問題,急需改造。尤其是幾家共用一個衛生間、廚房,這樣的硬體條件已落後於當時的其他住宅區。
2003年,按照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瀋陽工人村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遷改造。2004年春節前,曾在工人村居住了半個世紀的老住戶們搬進了煥然一新的工人新村。對這裡的人們而言,生活,躍升至一個更加美好的新起點。
數據顯示,在工人村一期動遷改造中,改造面積1.1萬平方米,居民的居住面積由原來的人均8平方米增加至17平方米。之後,工人村拆遷改造二期、三期工程相繼啟動。
2007年,工人村生活館所在的7幢老樓作為工業遺産被保留下來。工人村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足跡分散在生活館的角落之中。
在商國華看來,生活館只是瀋陽工人村保留下來的一個硬體窗口。儘管“工人村”已被“工人新村”所取代,但工人村曾經的精氣神仍在這片區域內涌動。
“每到傍晚,暴走隊員打著紅旗在公園裏鍛鍊身體,那股子雄赳赳、氣昂昂的勁頭,就是當年工人村裏工人們的勁兒。”商國華説。(記者 朱忠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