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瀋陽市遼中區滿都戶鎮前鴨雞房村基礎設施落後、環境條件臟、亂、差,隨處可見柴火垛、家畜糞堆、垃圾堆……“破房漏墻、清灰冷灶”曾是村民的真實生活場景。
前鴨雞房村位於遼中區滿都戶鎮西北部,版圖面積13350畝,耕地土地面積7400畝,全村有1805人,其中常駐人口970人、60歲以上人口665人,曾為省級貧困村。
面對這種現狀,前鴨雞房村“兩委”班子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直面堵點、難點和重點,從培養充實村“兩委”班子著手,組建了一支以“團結、服務、表率、民主”為核心的基層組織管理隊伍。“這為之後村子走上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前鴨雞房村書記方紅茹説道。
三五個村民剝著花生嘮家常 攝影 張芷豪
路通則興 鋪就鄉村致富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曾是當地人出行的真實寫照。為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前鴨雞房村深入開展了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的前鴨雞房村有4條柏油路,新修農田路24公里、水泥路16公里、砂石路8公里,村屯道路硬覆蓋11公里。村民郭長允感慨地説:“這些路,真是修到我們村民的心窩子裏!”
郭長允回憶道:“過去全都是土道,我們出行都費勁。現在好了,村裏通了公交車,我們出行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糧食也能對外銷售出去了。”
村民在修建的涼亭內休息聊天 攝影 張芷豪
此外,前鴨雞房村在滿都戶鎮黨委的指導協調下,啟動了村容村貌“亮化、潔化、美化”工程。五年中,村裏共栽植山楂樹2000棵、垂柳1000棵,村容村貌已煥然一新。
因地制宜破局 聯動産業興旺
鄉村振興,産業為要。前鴨雞房村多年來一直以種植玉米為主,但是由於當地多為“沙質土地”,導致農作物産量低、收效微,村民一直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為了讓全村脫貧致富,在滿都戶鎮黨委的帶領下,村裏找到了適合“沙質土地”種植的農作物——花生。
村民在家裏庭院晾曬花生 攝影 王子浩
起初,花生種植並不順利,因為村民們習慣種植玉米、水稻等傳統作物,對種植花生很抵觸。於是,村“兩委”班子成員在自家地開始試種“白沙308”花生,並取得成功,畝産可達800斤—900斤,每畝較玉米增收千余元。
有了成功的案例後,村民便紛紛嘗試種植花生。同時,村裏也邀請花生種植方面的專家為村民普及花生種植知識,消除村民技術上的後顧之憂。
小小的花生已成為開啟前鴨雞房村致富的“鑰匙”。“現在前鴨雞房村花生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相比之前種玉米,平均每戶增收12000元。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一村一品’全力培育前鴨雞房村花生特色産業。”方紅茹笑著説。
鄉村振興再出發 延長花生産業鏈
據悉,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前鴨雞房村投資60萬元建設花生加工廠房,又投資65萬元購買相關設備。未來,村裏還將通過使用專業設備,將花生脫殼打包成5斤或10斤包裝的花生粒,銷往市區各大超市,進一步擴大前鴨雞房村花生的知名度。
同時,村裏還計劃引進花生榨油機,將花生進一步深加工,形成一條從種植、加工再到出售的花生産業鏈,實現一産向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和效益最大化,打造前鴨雞房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前鴨雞房村花生加工廠 攝影 王子浩
“現在所有設備已經安裝完畢,馬上投入生産。下一步我們準備自營,招聘管理人員和工人,讓村民到廠子裏務工,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提高他們的收入。”方紅茹説。
美了鄉村,富了民。短短數年,前鴨雞房村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破局”之路,今天的前鴨雞房村正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文 宋麗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