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冰雪運動更“火” 讓冰雪經濟更“活”
2022-05-20 15:17:49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黃非責編:石麗敏

讓冰雪運動更“火”,讓冰雪經濟更“活”

在內蒙古師範大學舉行的2022呼和浩特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滑冰聯賽上,參賽選手在速度滑冰比賽中。新華社發

  【問計民生】 

  北京冬奧會點燃的冰雪運動熱情,已經傳遞到大江南北。全國人民與奧運健兒一起經歷了一場“冰雪狂歡”。帶上雪具,奔赴雪道,縱情冰雪間,全民參與冰雪運動成為一股潮流。

  如何將這股熱潮持續下去,擴大“後冬奧時代”冰雪運動輻射面,讓冰雪運動自然又深入地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很多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時代賦予發展良機

  寒假期間,正在北京市東城區上幼兒園大班的張金鳴小朋友在父母帶領下,去滑雪場體驗了一次滑雪。剛開學,他便迫不及待地和小朋友們分享滑雪體驗,小朋友們圍成一團,爭先恐後地喊:“我也去滑雪了!”

  冰雪運動有多火熱,朋友圈裏就能感受到。

  根據《“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至2021年10月,我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總人數達到3.46億人。

  東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楊曉慧委員説:“時代賦予中國冰雪運動良好的發展機遇。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無疑是促進冰雪運動發展最現實的契機。”

  冰雪旅遊的發展則為冰雪運動發展帶來重要的經濟契機。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代表是北京冬奧會火炬手,他所經營的寶泉景區打造的太行雪鄉景觀中,融入了不少冬奧元素,吸引了眾多遊客。裴春亮代表説:“冰雪旅遊是人們了解、參與冰雪運動的重要途徑。”

  《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2)》指出,預計2021—2022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旅遊人數將達到3.05億人次,我國冰雪休閒旅遊收入有望達到3233億元。數字顯示著冰雪旅遊對普及冰雪運動的推動作用。

  楊曉慧委員認為,持續加強冰雪體育教育成為推廣冰雪運動的教育契機。2016年《吉林省“百萬學生逐雪嬉冰”工程實施方案》印發,設定了“建設500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的目標,到2020年時已建設冰雪運動特色學校557所。黑龍江省共有2824所中小學開設了冰雪體育課程,佔學校總數的87.1%。

  “這些在教育方面的持續投入,是冰雪運動走進生活、成為未來生活常態的保障。”楊曉慧委員指出。

  現實瓶頸亟須破解

  10年前,山東姑娘林昕到北京上大學,第一次接觸滑雪就喜歡上了,但即便在冬季,她滑雪次數也屈指可數。“那時候滑雪場條件有限,費用高、人擠人。”

  過去,冰雪運動對大多數人來説只是偶爾嘗鮮之舉。“讓冰雪運動走進日常,我們還有不少現實問題需要解決。”很多代表委員表達了這樣的共識。

  “一個問題是冰雪運動消費門檻較高,相比普通的群眾體育項目,對裝備水準、日常投入等的要求更高。”廣東粵劇院院長、黨委書記曾小敏代表説,“尤其在廣東等南方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民眾參與冰雪運動成本更高”。

  廣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代表認為,出於運動風險、組織安全等原因的考慮,一些企業和高校參與冰雪運動相關建設的力度,還未達到人們的期望。

  “我認為冰雪運動和體育教育融合仍有很大空間。冰雪運動進校園成果顯著,但在冰雪專業師資培養、校際資源共享、家長支持、校園冰雪文化培育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加強。”裴春亮代表説。

  冰雪運動有望成為生活方式

  北京冬奧會上,谷愛淩、蘇翊鳴等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激發了越來越多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

  楊曉慧委員認為,推廣冰雪運動,要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解決場地設施問題,著力提升冰雪設施的品質,改善冰雪運動的環境,優化冰雪場地的分佈,讓想要參與冰雪運動的百姓可以方便、實惠地享受高品質的冰雪運動服務。

  “同時,要塑造熱愛冰雪運動的社會文化和氛圍。”楊曉慧委員説,“可以通過營造濃厚的冰雪運動氛圍,激發更多家庭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讓冰雪運動成為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

  民盟遼寧省委副主委、本溪市委主委,本溪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萌嬌委員認為,要讓冰雪運動的“火”,帶動冰雪經濟的“活”。“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源,支持青少年學生走進優質的冰場、雪場開展冰雪運動,使青少年學生喜歡去、消費得起、學得好。”(光明日報記者 尚文超 張勝 劉勇 王勝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