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峰回“鹿”轉成新景 鹿鳴大連正當時——野生梅花鹿群奔跑在城市的寵愛裏
徜徉林間,悠然自得。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雪林 攝
梅花鹿群如同美麗的精靈。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雪林 攝
“林爸爸”和“鹿兒”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遊客“親”鹿。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雪林 攝
編者按:昨日,本報一版關於“一起在大連邂逅梅花鹿”的報道引發眾多讀者關注,大家紛紛指出大連的野生梅花鹿群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美畫面。多年來,大連的梅花鹿是如何從無到有,再發展到成為山海之間經常會不期而遇的小驚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連與梅花鹿之間那些動人的故事。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描繪的生態和諧美景,正在濱城大連重現。
仰賴野保機構、普通市民對野生動物的友善和保護,更仰賴這座城市融入血脈的環保意識,如今在大連漫長的南部海岸線上,在東起棒棰島西至張家村的廣袤山林中,野生梅花鹿的身影時時出現。不經意間,市民遊客就可以和鹿群偶遇。如今,作為國內唯一在城區範圍記憶體在野生梅花鹿種群的城市,“峰回‘鹿’轉,鹿鳴大連”的城市新名片正廣為傳播。
“追”鹿
城區裏的野鹿群是城市偏得
要看大連的野生梅花鹿,第一站可以去各大短視頻平臺。在抖音平臺上,這些在大連山野中奔跑跳躍的林間精靈,已經擁有了固定的粉絲群體,他們自稱“‘追’鹿小組”。
攝影師董文強是“‘追’鹿小組”成員之一。他的抖音賬號以“大連”為名,是擁有29.5萬粉絲的網紅博主。在這個賬號下,有關大連梅花鹿的視頻點讚少則幾百,多則近萬。
“追”鹿不易。幾乎每個週末,董文強都會扛起相機和三腳架,穿行在白雲山、蓮花山等幾處梅花鹿經常出沒的山林。最初開始拍攝梅花鹿時,他可吃了不少苦頭——山路崎嶇,野生梅花鹿生性警覺,見到生人往往攀岩躲避,奔走如飛。董文強的衣服被枝杈劃破過,還發生過滑下山坡的險情。
那是三年前的初冬,董文強帶著一大袋蘋果爬上白雲山——擔心“老朋友”冬天挨餓,他每次拍鹿都會順便帶去食物——雪後的山坡又陡又滑,肩膀上的設備加上蘋果重達幾十公斤,一個不小心,董文強滑下了山坡,滿身雪泥,幸好沒受傷。
董文強一直覺得大連的梅花鹿通人性:那天他摔倒後,平時總遠遠躲著他的幾頭鹿湊了過來。“好像知道我是為他們出了洋相,專程過來安慰我。”從那之後,董文強更愛梅花鹿了,拍鹿更勤快了。他和梅花鹿,成了言語不通的“老朋友”。
“我是大連人,覺得應該讓全世界的網友都知道,想在城區裏隨時看到野生梅花鹿,可以來大連!這兒的梅花鹿更漂亮,這兒的人鹿關係更和諧。”董文強説。
今年5月29日,董文強再次來到白雲山山體公園。山林中鹿影閃現。最前方開路的,是頭角崢嶸的成年雄鹿,出生不久的小鹿怯生生地跟在鹿媽媽後面。這一帶有志願者常年為它們補充豆腐渣、蘋果等食物,因此鹿群並不怕人。它們吃過志願者準備的食物後就滿足地晃晃腦袋,轉身隱入山林。陽光照耀下,它們金黃色的皮毛如同柔順的緞面。
和董文強一起舉起相機和手機的,還有數十位市民和遊客。志願者陳亮常年在這裡參與巡山、補飼、救助等工作。他説,白雲山山體公園周邊,已經形成了多個較成規模的梅花鹿聚集點,最多時有四五十頭鹿集中活動。這裡也成了被網友熱推的“網紅觀鹿點”。每逢節假日,觀鹿遊客少則數十,多則上百。疫情之前,從外地城市來的遊客佔了很大比例。李海峰就是專程來大連“追”鹿的。老家黑龍江的他説,即使在被稱為“梅花鹿之鄉”的黑龍江,也只能在自然保護區看到野鹿群,“大連的野鹿群就活動在城市中央、山海之間,這是城市的偏得!”
尋鹿
不期而遇的小驚喜令人心動
大連的梅花鹿為何如此受歡迎?正如李海峰所説,能在城區內見到野生鹿群,大連是國內城市的“獨一份”。
麀鹿攸伏。麀鹿濯濯。在水草豐茂的東北,梅花鹿本是“原住民”,還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東北梅花鹿種群。長期致力於野生梅花鹿保護救助工作的大連野境自然保護中心負責人王大鵬説,大連是東北梅花鹿的主要分佈地域之一,還出土過晚更新世的梅花鹿(東北斑鹿)化石。但在上世紀80年代,東北梅花鹿種群幾乎損失殆盡,到1987年,僅在吉林琿春、汪清、敦化等地還有不足200隻的野生個體。
那麼,消失已久的野生梅花鹿為何會在大連城區重現?記者採訪獲悉,大連市區最早發現梅花鹿的蹤跡,始於2004年。推測屬於飼養中逃逸的種群。但是王大鵬説,按照生物學界的統一認識,人工馴養的野生動物放歸自然或逃逸野外,繁殖三代即可認定為野生物種。按照這個標準,大連地區的梅花鹿是標準的野生動物。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市自然資源局森林資源保護處的認可。
王大鵬認為,大連形成的野鹿群,從某種程度上説可以是一種原産地的野化放歸,就好像大熊貓和東北虎野化一樣,為恢復遼東半島生物多樣性提供了一種可能。
大連連綿成片的丘陵地形,城區內廣袤的林地綠野,為重現的鹿群提供了足夠繁衍的空間。王大鵬説,春夏季節食物豐富,梅花鹿會化整為零,三五成群,分散到更加廣闊的山林中自行覓食;冬季時它們則會集中到白雲山一帶,更多依靠志願者提供的補飼食物,度過食物匱乏的寒冬。
雖然大連市目前對於野生梅花鹿的種群來源、分佈區域、種群數量等,還沒有官方權威性的數據公佈,但據野境自然保護中心統計,2004年春季在城市不同區域共發現37隻野生梅花鹿,而2016年底普查中已發現近70隻。目前種群數量應在200隻左右。在大連,梅花鹿的蹤跡東到棒棰島,西至西山水庫附近的張家村山林,已經形成了多個沿濱海路分佈、彼此獨立的鹿群。當遊客或開車行駛在濱海路上,或徒步行進在木棧道上,不經意間就會遇到幾頭穿行而過的梅花鹿。
“到大連來看鹿,最令人心動的就是不期而遇的小驚喜!”有遊客在小紅書的“大連觀鹿攻略”中這樣寫道。
護鹿
志願者的愛換來信任
大連的梅花鹿受歡迎,還因為它們和人類格外親近。王大鵬認為,這與大連對野生動物的愛護有直接關係。
在濱海路沿線,繪製有一頭跳躍小鹿圖案的警示標誌格外醒目。這是大連交警專門設置的“鹿標”,提醒車輛控制車速,勿鳴喇叭,呵護動物,和諧共生。
陳亮所在的志願者團隊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人鹿和諧共生的故事。今年5月28日,6位志願者將一車蘋果卸在星火街一戶居民家門口。這裡是志願者劉愛蓮的家,也是為梅花鹿進行補飼的“中轉基地”。卸完蘋果,70歲的劉愛蓮已經滿臉是汗。她參與護鹿志願工作已經10年。由於白雲山、蓮花山一帶自然資源有限,難以承載逐漸龐大的鹿群。因此沿星火街一路前行,白雲山山體公園周邊已經形成了有志願者補飼、巡山、救護梅花鹿的6個觀鹿點。劉愛蓮和其他志願者要為活躍在這裡的梅花鹿搬運豆腐渣、蘋果、青菜等補飼食物。
劉愛蓮一天的工作從早上6時開始。志願者張媛和曹剛山夫妻倆開車從市場收來豆腐渣——這是梅花鹿的主要補飼食物,鹿群一頓就能吃掉七八百斤。山路崎嶇,車只能開到觀鹿點200多米外,劉愛蓮要和另兩個志願者需要合力把豆腐渣抬上山。接下來,劉愛蓮還要給鹿群補水、喂蘋果、清理食物殘渣……忙到傍晚是常有的事兒,平均年齡63歲的他們多年來風雨無阻。
是什麼力量讓志願者們堅持下來的?“我做護鹿志願者9年了,這些鹿就像我的孩子。當爹媽的,能看著孩子挨餓嗎?”劉愛蓮説。
劉愛蓮愛鹿,鹿也信任她,一頭戴著GPS定位器的公鹿和她尤為親近——它湊近劉愛蓮,腦袋貼著她的掌心,輕輕舔舐。劉愛蓮的眼裏滿是寵溺:鹿兒,你又來啦……
救鹿
“林爸爸”和他的“鹿兒”
“鹿兒”是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時間回溯到兩年前的6月9日,這個小傢夥在西崗區威華街被人發現時,還是個剛剛出生,站都站不穩的鹿寶寶。野境自然保護中心的志願者們推測,鹿媽媽在生下小鹿的虛弱期受到驚嚇,扔下了孩子。
一場“小鹿尋親記”就此上演。志願者們在山林邊上搭建了臨時的鹿圈,還將小鹿的叫聲錄了下來,在山林邊反復播放,想引來母鹿。但遺憾的是,“尋親”整整一週,鹿媽媽毫無音訊。
志願者們不得不帶著小鹿到鹿群出沒的山林中,期盼能遇到它的“親人”。然而事與願違,小鹿就像個沒有爹媽疼愛的孩子,被鹿群趕來趕去,甚至還有成年鹿攻擊它。暫時人工餵養、待小鹿健壯長大後再放歸山林,這成了拯救小鹿的唯一途徑。
野境自然保護中心志願者林裕嵩,成了小鹿的“林爸爸”。他把小傢夥叫做“鹿兒”。
剛到“林爸爸”身邊,“鹿兒”的臍帶還沒有完全結痂,連奶也不會喝,它被安置在旅順黃泥川附近人工餵養。林裕嵩天天從市內趕幾十公里的路去喂“鹿兒”。“鹿兒”一天要喝三次羊奶,最多時一天喝20袋,自打“鹿兒”滿月,林裕嵩還給它增加了幼鹿飼料,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鹽、鈣。“就像養大自己的孩子一樣。”林裕嵩説。4個多月的時間裏,“鹿兒”從14斤長到近100斤。
除了每天餵養外,“林爸爸”還得帶著“鹿兒”在山林中進行野外訓練,他每天五六點鐘,就帶著“鹿兒”在山林裏進行體能訓練,採摘山林的野果,鍛鍊它奔跑、跳躍的本領。直到四個月後,“鹿兒”身高體壯、動作“彪悍”,“林爸爸”才不捨地將它放歸山林。
放歸山林的“鹿兒”身上安裝了野境自然保護中心專門定制的太陽能GPS定位系統,用來跟蹤它回歸後的動態。而在那天的放歸現場,小傢夥一直跟在“林爸爸”身邊,仿佛知道到了離別的時候。
林裕嵩不斷地摩挲著“鹿兒”的脖子,一遍遍和它輕語:你是個“男孩子”,將來是要當鹿王的啊,等我下次來看你,你可得子女成群啊!趁著“鹿兒”不注意,他偷偷下了山。直到放歸儀式結束6小時後,GPS定位系統仍然反饋:“鹿兒”還在林間原地徜徉,不捨離去。
好在“鹿兒”和“林爸爸”還有很多見面的機會。兩年後的今天,高大健壯的“鹿兒”成了白雲山觀鹿點的“明星”。每個週末,林裕嵩會到白雲山來看望“鹿兒”。“父子相遇”時他會問問“鹿兒”:兩年前咱倆的約定你兌現了嗎?“鹿兒”扭捏不語。“林爸爸”嘿嘿一樂:早晚我能看到“鹿孫兒”。
鹿鳴
唸唸不忘 必有迴響
在大連發生的這些故事,經過媒體報道和網絡傳播,正在更廣闊的空間引發反響。
東北財經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余志遠認為,可以將大連的自然風景和梅花鹿文化相結合,進行具象化的表達。例如在蓮花山景區圍繞梅花鹿做文章,做適量的旅遊開發,能夠打造一個富於特色、凸顯大連浪漫的網紅打卡地。大連梅花鹿種群的重現和擴大,正是這座城市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合則共生,美美與共”的明證。從大方向來看,這意味著人類活動密集的城市擴張期正在告一段落,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市擁有了更好的多元生命棲息環境。
王大鵬則認為,城市容納野生動物,是生態文明發展的直接體現。而城市野生動物管理,是一個在不斷探索和修正的政策體系。“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為了讓梅花鹿和城市一起進化發展,應該考慮依託梅花鹿資源開發“生態旅遊”。
“貴陽黔靈山的獼猴,可以和人親密接觸,頻繁互動,眾多遊客‘為猴而來’;威海的‘天鵝湖’大天鵝繁衍成群,吸引了國內各地的攝影發燒友。”王大鵬説,這些城市依託當地野生動物資源發展的生態旅遊項目,都成為城市生態和旅遊“雙名片”。此外旅遊收入還可以投入保護,“反哺”野生動物種群,一舉兩得。
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的白雲山觀鹿點,有成為“觀鹿遊”項目試點的潛質。王大鵬説,蓮花山白雲山一帶風景秀麗,植被密布,利用已經建成的山體公園,可以建設梅花鹿生活區域與主要市政設施的隔離緩衝區,增加生態涵養帶,打造“觀鹿生態公園”。陳亮也認為,目前這一區域已經形成了梅花鹿聚集帶,開發利用正當其時。“如果能再建設飲水池、涼棚等有利於梅花鹿生活的設施,將吸引來更多野鹿。”
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市文旅局、自然資源局等相關部門的回應。目前針對野生梅花鹿的普查摸底、對開發“觀鹿遊”的可行性等前期調研工作都在進行中。
今年6月初的一個傍晚,白雲山山體公園旁的一大片平坦林地,10多頭大小梅花鹿散落在半人高的長草中,有的悠閒散步,有的安心進食。前文提及的“鹿兒”已經融入了鹿群,它和一頭母鹿嬉鬧在一起,彼此追逐,輕快跳躍,倣如美麗的林間精靈。“林爸爸”和“鹿兒”的約定,或許快要兌現了。
晚風吹拂在這片被稱為“鹿原”的山林中。近觀青山縈翠,遠眺碧海流雲。清脆的鹿鳴聲順風而來,清晰可聞。“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能聽到來自渤海之濱的呦呦鹿鳴。”陳亮説。(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萬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