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素雅,婉轉遷回。走進遼寧省博物館一層正在舉辦的“簫韶九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物展”展廳,沉寂在千萬年曆史長河中的各式器樂,與現代音效的完美融合,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欣賞,通過視覺、聽覺與觸覺來全方位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今年9月下旬開始的“簫韶九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物展”由遼寧省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聯合主辦。展覽中,185件古代音樂文物珍品,以時間為軸、歷史發展脈絡為序,呈現數千年來中國音樂藝術起承轉合的演變與發展圖景。
展廳中,陳列在展櫃中的一支骨笛是整場展覽中的重點文物之一。據該展覽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主任王忠華介紹,這件骨笛幾十年前出土于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由鶴類尺骨製作而成,距今7800—9000年,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樂器。
雖然對這件樂器的名字是叫“骨笛”還是叫“龠”,目前在學界存有不同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八九千年前,能夠發出動人聲響的樂器已經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我們的先祖伴隨著悠揚的曲調生産生活,人類文明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展覽中,與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同樣重要的,還有五組由陶土製作的塤。“在中國音樂史上,塤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器樂,它的出現,也在一個側面證明了音樂的出現。”對塤的發展歷史有著多年深入研究的瀋陽音樂學院教授陳秉義説。
記者在“簫韶九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物展”展覽上看到,這五組塤分屬不同歷史時期,其中最早的一件出土于距今6800年至48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1956年在河南省南召縣老墳坡遺址出土。這件陶塤為灰陶質,手制而成,整體略為橢圓形,中空,開吹孔1個、音孔2個,王忠華表示,這件塤的形制奠定了後世陶塤的基本形態。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鄭州市西郊紡織技校的兔形陶塤也是展覽中的重點文物。這件陶塤是商代時期的一款樂器,通高5.3釐米、長6.5釐米,整個造型古樸、憨厚,反映出商代時期人們的審美。(記者 朱忠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