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新質生産力 助推人才上C位 瀋陽市著力激活“人才引擎”
2024-05-30 10:47:10來源:瀋陽日報編輯:張琪責編:蔣碩

  2023年,瀋陽市人口凈流入5.8萬人;全市新增兩院院士5人;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沈留沈16.1萬人……

  一直以來,瀋陽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以“興沈英才計劃”為牽引,深耕“C才”工作理念,推動人才上C位、做主角、當主力,以求賢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壘臺之舉育才強才,以築巢引鳳之策愛才留才,為推動瀋陽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全鏈條優化政策聚力吸納英才

  4月10日至11日,2024年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座談會在瀋陽召開,會議精準把握髮展新質生産力對專業技術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高品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支撐和培育新質生産力。

  圍繞落實會議精神,瀋陽市緊緊圍繞20個産業鏈和10個重點産業集群鏈上企業實際需求,全面優化升級人才政策措施,著力提升人才發展格局,以優質高效貼心服務助力重點産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招才引智,全力保障各類人才在瀋陽安心、安身、安業,唱響“沈水之陽、我心嚮往”主旋律,跑出人才集聚“加速度”。

  據悉,瀋陽市對新引進、新當選的院士等A類人才,給予500萬元科研經費、100萬元獎勵。對博士、碩士、本科高校畢業生給予16萬元、8萬元、4萬元的綜合補貼。在産業與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瀋陽各層級人才大幅增長。截至2023年底,全市專技人才共有113萬人,佔全省專技人才總量的28%。去年,瀋陽市成功舉辦了“博士瀋陽行”“東北亞(瀋陽)人才交流大會”等人才品牌活動,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

  全方位優化體制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通過賦予鏈主企業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權,一方面用人主體能清晰且及時地掌握産業鏈上各類人才稀缺程度,另一方面也勢必基於內部公平對結果負責,促使將最優化的政策資源以最有效的方式賦予相應人才。”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運營部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瀋陽市大力推行人才自主認定。向企業大力傾斜,讓企業唱主角,構建“企業認可、市場評價、政府支持”的人才認定新模式,目前全市自主認定單位達到304家。

  去年,瀋陽市重新組建了“農業系列(新型職業農民)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開展新型農民職稱評審,讓高素質職業農民挑上鄉村振興的“金扁擔”,還把職稱評審“直通車”開到“家門口”,採取企業自主審核、適當結合企業特點制定評審標準、邀請企業專家參加評委會、上門組織評審和適當提高通過率等措施為480名企業人才評定職稱。瀋陽市在全省開創先河,成立“工程系列高技能人才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突出業績導向,突破學歷、資歷、獎項、論文限制。3年來,共有160名高技能人才獲得機械、焊接、藥學等專業職稱。

  全領域産才融合提升育才效力

  産業是人才引進的“蓄水池”,人才是産業發展的“加速器”。 2023年,瀋陽編制發佈了《重點産業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為人力資源精準開發培育和人力資源市場壯大建設提供依據。創新開展“校企雙制”人才培育模式,聚焦市場急需緊缺專業,開展大學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3000余人,圍繞重點産業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中級工、高級工近6000人,通過“技能大師簽約帶徒”等方式培養技師、高級技師,形成“階梯式”人才培養模式。

  多年來,全市68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2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55家遼寧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見證了博士後群體埋頭耕耘後的纍纍碩果。瀋陽博士後政策歷經5次升級,至今累計資助博士後2.6億元,服務進站博士後5800人,目前在站2024人,累計出站3776人,出站留沈2603人,留沈率70%。累計申請科研專利3335項,發表SCI論文8589篇。

  全要素服務保障營造愛才生態

  “讓人才成就瀋陽,讓瀋陽成就人才”。瀋陽堅持多維度構建“人才生態圈”,以更加精準精細的服務凝聚人才,竭力實現增“人數”與得“人心”同頻共振,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

  實施“舒心創業”品牌創建行動,去年扶持創業帶頭人3378人,帶動就業2.1萬人。同時,綜合運用政府統建、社會化合作和企業自建等方式籌集人才住房,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三年免租人才公寓。向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綠卡”,持卡可在14家定點醫院享受就醫和預約轉診“綠色通道”、免費體檢等服務。通過“盛事通”App實現人才認定、就醫服務、大學生補貼等事項直達直辦。全國在校大學生都可登錄瀋陽“舒心就業”平臺註冊“新陽卡”,享受在沈各項優惠服務,沉浸式感受瀋陽包容、開放、親和、大氣的文化氛圍。

  瀋陽未來,因你而來!2024“博士瀋陽行”活動盛大啟幕,瀋陽市正以精挑細選的“黃金崗”和真誠週到的“鑽石策”吸引八方英才,把人才這個“關鍵變數”轉化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記者 梁馨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