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決勝之年,瀋陽民政以“振興新突破”為號角,將為民初心化作切實行動,從養老服務體系構築的溫暖保障,到殯葬改革傳遞的人文關懷;從婚俗新風點亮的幸福時刻,到社會救助托舉的民生底線……每一處民生細節都鐫刻著民政人的擔當。
2025年7月23日起,瀋陽市民政局、瀋陽市福利彩票中心聯合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推出“2025瀋陽民政進行時”系列報道,全景展現瀋陽民政系統在保障民生、服務群眾過程中的創新舉措與階段性成果。本期,我們介紹瀋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瀋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救助標準提高以及創新試點工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困難群體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空。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精準識別,應救盡救
上半年,社會救助處深化“五心救助”工作法,採用“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的創新方式,全面開展困難群眾摸底排查。通過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和4個比對模型,精準篩選出10000余條疑似困難人員信息,並下發基層進行入戶核查。今年以來,已有381人新納入低保保障範圍,1723人被納入重點監測,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加強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工作會議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在政策支持方面,瀋陽印發了《瀋陽市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實施細則(試行)》《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優化社會救助申請異地受理的通知》,開展分層分類社會救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專項救助與慈善幫扶: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社會救助處積極溝通醫保、教育、房産等部門,共同做好專項救助工作。今年以來,醫保部門對困難群眾門診和住院費用共實施醫療救助9.6萬人次,支出資金4366萬元;教育部門累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32萬人次,支出資金12478萬元;房産部門為7738戶困難群眾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162.66萬元。此外,民政部門還為1531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減免了基本殯葬費用,並對困難群眾給予取暖救助,確保他們溫暖過冬。
2025新春慰問活動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瀋陽還創新“救助+保險”新模式,為全市困難老年人繳納意外傷害保險,實現4萬餘名困難老年人意外傷害險的全覆蓋。同時,發揮聯席會議機製作用,採取“一事一議”方式處理問題111件,有效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個性化需求。
救助標準提高:保障有力,溫暖人心
為合理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社會救助處積極溝通市財政局,根據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情況及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確定提標幅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3.5%,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提高6%,60年代精簡退職職工生活補助提高3.5%。
截至6月底,全市累計發放低保金2.37億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費9655.65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走訪慰問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創新試點工作:探索新路,積累經驗
社會救助處穩步推進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和“兩項政策”銜接並軌試點工作。
深入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圍繞建立需求評估指標體系、編制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構建社會救助網絡等試點任務,通過經濟、健康、就業、居住、監護等6個維度,對訪視、托養、看護照料等16個服務事項,分別設置評估指標、評分標準,通過信息化系統建立評估模型並計算需求等級。編制形成《瀋陽市物質類社會救助供給清單(2025年參考版)》和《瀋陽市服務類社會救助供給清單(2025年參考版)》並嵌入系統平臺,實現社會救助政策供給信息化、標準化。
康平縣已被民政部列入“兩項政策”銜接並軌啟動試點地區。下一步,將選取兩個街道試點實施工作隊伍融合、對象認定銜接並軌等措施,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下半年,社會救助處將指導各地區在開展困難群眾走訪排查過程中,重點摸排服務類社會救助需求,形成服務類社會救助需求清單。同時,升級市民政局“大救助”系統,開發服務類救助需求供給自動匹配、及時推送轉介、服務記錄匯總功能。
瀋陽社會救助將持續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能,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救助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文 張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