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熱”到“文化熱” 國潮消費成青年文化“新符號”
2025-08-12 11:24:41來源:瀋陽日報編輯:蔣碩責編:蔣碩

  原標題:從“消費熱”到“文化熱” 國潮消費成青年文化“新符號”

  兩年多來,遼博文創産品銷量呈幾何式增長,2024年營業收入比上年激增534%

  艾媒諮詢發佈的國潮經濟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預計,到2028年,國潮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元

  《2024年度青年國潮品牌強國觀察報告》顯示,如果産品融入國潮元素,近8成受訪青年購買意願更強

  近年來,旗袍定制量年平均增長近30%,絲巾、香囊、手包等文創産品更是受到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推開餐廳大門的一剎那,有一種夢回唐朝的感覺,燈籠暖光映著木質隔斷,氛圍感十足。地標美學創意菜‘瀋陽故宮’‘簪花仕女圖’做得惟妙惟肖,邊品嘗美食邊體驗文化歷史,還有唐風歌舞表演,就餐體驗讓人驚喜到‘原地鼓掌’!”上週末,到文藝路上一家將傳統文化融入菜品和環境的餐廳就餐後,95後通信工程師劉先生唸唸不忘。

  國潮餐廳一座難求,身穿旗袍到瀋陽故宮打卡拍照,品嘗“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冰淇淋……記者連日採訪中發現,傳統文化已在市民生活中繁盛存在,國潮消費澎湃著新活力。

  更多年輕人愛上國潮

  國潮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通過現代技術和潮流美學進行創新轉化的商品與藝術作品的集合。

  正值暑假,遼寧省博物館的文創商店裏,暑期前來旅行的大學生小鄭正在挑選紀念品。“這個岫玉的玉豬龍手鏈太漂亮了,買給女朋友,跟她的國風穿搭很般配。”步搖冰箱貼、簪花手串……這些帶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的文創産品,持續“圈粉”年輕人。

  國潮風勁吹,讓傳統文化符號從歷史中走了出來,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走進頭條衚同,身著新中式服裝、頭戴髮簪拍照的年輕身影不停閃現。中氣食族中醫冰淇淋與金方茶門店前排起長隊,珠光寶氣葫蘆金方茶几乎是人手必點,當天可無限續杯。工作人員介紹這款茶的葫蘆容器製作工藝來自景德鎮,實行雙面上釉。另外,添加靈芝、石斛等原料的“中醫”冰淇淋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體驗成功,就喜歡這種創新!”一位舉著猴菇冰淇淋品嘗的年輕人説。

  文化自信滋養國潮風行

  一件白襯衫、搭配一條馬面裙,這是今夏95後“辣媽”趙雪最喜歡的“戰袍”。“血脈裏的傳統文化覺醒了,上班穿上一條馬面裙,就感覺很自信,氣場十足。不僅我穿,我女兒也經常穿新中式,再戴上頭飾,走在大街上特別吸睛。”趙雪説。

  年輕人對國潮服飾有多鍾愛?00後瀋陽女孩瑤瑤開了一家專門銷售新中式穿搭的小店,“就拿這款國潮盤發髮簪,你猜一共賣出去多少?四萬多件。幾乎都是年輕女孩買,一次買五六個換著用。”瑤瑤對記者説。

  “國風流行、國貨熱銷、國潮涌動,折射出中國消費的新趨勢、新特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欣賞並熱愛著國貨品牌和傳統文化,優質國貨與傳統文化的時尚結合,讓年輕消費群體産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國潮熱既是經濟現象,更是文化現象。國潮風行,不僅彰顯著中國製造水準的提升,更體現出當代消費者的文化自信。”京東研究院專家認為。

  對於這一點,80後瀋陽市民劉女士深有感觸。她的女兒在春節看完電影《哪吒2》後,就開始找各種有關的書來讀,這半年幾乎所有的文具、衣物都與哪吒、敖丙相關。“後來還擴展到閱讀《西遊記》,唐宋著名的歷史人物,感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一下子就覺醒了。”劉女士説。

  轉化為生機勃勃的經濟動能

  在老北市景區的遼河非遺美學館內,展示著多件精美絕倫的張氏戲衣,每一件都凝聚著手工縫製的心血。張氏傳統戲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立告訴記者,受到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持續喜愛的帶動,正在探討推出適合年輕市場的産品,進一步做好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文化不再是“文化標本”,而是可觸摸、可轉化、可增值的“活性資産”。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開發時尚國潮産品。推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時尚穿戴、家居、潮玩、運動、電子設備等産品,推動在服裝、箱包、珠寶、美粧、玩具等領域開發聯名款文創産品,打造國貨“潮牌”“潮品”。

  在遼寧賓館非遺旗袍坊內,瀋陽滿族非遺旗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章愛君介紹,隨著人們審美的不斷提升,在傳承技藝的同時持續創新。

  歷史記憶與人間煙火融合,帶有中華文化印記的設計成為市場新寵,正在年輕人中掀起一股強勁的國潮風尚,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機勃勃的經濟動能。(高級記者 劉洋 實習生 張理哲 張芷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