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傷疤”加快向“綠色驕傲”蛻變 阜新海州露天礦地災治理階段性成果發佈
2025-09-09 17:24:0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薇責編:蔣碩

  9月9日,阜新市人民政府在海州露天礦歷史博物館會議廳召開海州露天礦地災治理階段性成果新聞發佈會。阜新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強,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楊國榮,中煤科工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巋然、副總經理賀超以及首席科學家李鳳明等出席會議,介紹了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工作進展、成果及戰略藍圖,展現了這座承載著共和國工業記憶的礦坑從“城市傷疤”邁向“綠色驕傲”的蛻變歷程。

“城市傷疤”加快向“綠色驕傲”蛻變  海州露天礦地災治理階段性成果新聞發佈會舉行_fororder_0909_1

發佈會現場 攝影 史國魁

  重點項目紮實推進,治理成效顯著

  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工作充分發揮央地合作優勢,形成了科學有效的協同機制。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依託科研和工程技術優勢,自2022年起對海州露天礦開展全方位、立體化的勘查與治理工作,與阜新市共同開展了海州露天礦殘煤自燃及邊坡穩定性勘查、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規劃、海州露天礦北幫綜合治理工程等多個重點項目,並獲得高度認可。

  在央地專家團隊共同研究基礎上,阜新市建立了科學的分區治理體系。依據風險評估將礦區分劃為“核心防護區-生態穩定區-開發利用區”,建立差異化管控標準,嚴守環境與地質安全紅線。

  治理過程中,阜新市注重修復與開發協同,打破“為治理而治理”的單一模式,統籌“治理-生態-産業-運營”全鏈條,突出生態、經濟與社會綜合效益。依託礦網、瓦斯、地熱等存量資源,構建“以存促增、以用促治”的回補機制,降低全生命週期治理成本。

  自2018年以來,阜新共實施13個治理項目,累計治理面積達1.71平方公里,佔礦坑總面積的26%。2022年開展“百日攻堅戰”,成功消除17片火區、55萬平方米隱患。2024年啟動北幫綜合治理項目,重點解決滑坡、塌陷等問題,目前邊坡穩定性顯著增強,地質災害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實施的礦山公園提升改造項目,作為2025年阜新市首個竣工的民生實事項目,重點對環坑路及周邊綠化景觀進行改造升級,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功能,逐步探索形成“以治理改善生態 以生態服務民生”的礦山綜合治理“阜新模式”。煥然一新的礦山公園,高峰時期每天吸引近萬人遊憩觀光運動,成為城市南端熱門地標和休閒打卡地。

  科技創新支撐,産業導入與文化傳承協同並進

  中煤科工集團通過“天-地-孔”一體化綜合探測技術,完成了露天礦區12平方公里範圍的高精度勘查,查明17處火區及6.8平方公里採空區,識別出22個構造中斷點及多條斷裂帶,全面摸清地質現狀,為精準治理提供數據基礎。

  在海州露天礦北幫地質災害治理中,前期採用DEM實景三維模型測繪建模、無人機熱紅外地表高溫點探測、時移航磁深部火區探測等多項先進探測技術,查清了北幫東部邊坡蠕動變形災害範圍及發育特徵。基於詳實的勘察結果,在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採用智慧注漿管控、無人機熱紅外探測等先進技術,完成注漿10.83萬立方米,抗滑樁灌注12根,總進尺384米,鋼筋混凝土1280立方米,實現了該區域邊坡穩定性的恢復。

  在推進治理的同時,阜新市高度重視工業遺産保護與活化利用。

  今年,阜新市對海州露天礦歷史博物館進行改造提升,實施博物館基礎與外立面裝修、布展設計施工一體化等工程,精心籌備著力打造精品工程,恢復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的參觀研學使用功能,有望成為阜新市打造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的“新引擎”。未來還將利用機修廠舊址打造文體旅商綜合體,推動煤矸石資源化利用,並在國家礦山公園中融入工業遺跡景觀,形成“工業歷史+生態産業”特色模式。

  “十五五”謀劃明確,持續推動系統轉型

  目前,阜新市已完成多個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正構建“天-空-地-孔”一體化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在“十五五”期間,計劃推動16個重點項目,涵蓋地災治理、生態修復和開發利用三大方面,力爭實現“資源整合、高效利用、融合示範、效益凸顯”的總目標。

  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是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持久戰。阜新市將繼續堅持依法治理、科學治理、系統治理,穩步推進生態修復、産業導入與城市更新,努力將海州礦從“城市傷疤”轉變為“綠色驕傲”,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阜新經驗”與“阜新方案”。(文 史國魁)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