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95後”社區“管家”為民服務初心不改

2023-10-08 17:03:5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尹媛責編:馮薇薇

視頻來源:天津市委宣傳部

  陳曉博是天津市靜海區團泊鎮雍景豪庭社區居委會一名社區工作者兼社區團支部副書記。作為青年黨員,他甘於投身社區工作,他始終把社區當成家,把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用無私奉獻贏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愛戴。他勇於創新社區治理模式,講原則、有擔當、重情義,是社區群眾的“貼心人”。他曾榮獲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巡堤護堤 他在雨水泥濘中築起生命防線

  2023年的夏天,天津之險,驚心動魄。

  受颱風“杜蘇芮”影響,海河流域發生1963年以來最大洪水。作為主要的行洪河道,大清河告急!大清河所在地靜海告急!

  8月1日淩晨2點,東淀蓄滯洪區正式啟用。8月3日中午12點,趕在預測的洪水到來之前,靜海蓄滯洪區群眾轉移工作全部完成。

  保衛家鄉,保衛人民,刻不容緩。

  “我年輕,體力好,我先上!我是黨員,必須上!”8月5日夜裏,收到團泊鎮面向全鎮工作人員發出的抗洪救災通知後,26歲的陳曉博第一個舉手報了名。隨後,他吻別懷孕的妻子,毅然加入到守護大清河的隊伍中。

  穿上救生衣,帶上強光手電筒,淩晨4點,陳曉博在大清河靜海區獨流鎮七堡村開始了第一次巡堤工作。降雨後的大堤變得泥濘不堪,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堤岸上,仔細查看腳下有沒有滲漏點,尋找著積水的反射。從6號界碑到9號界碑,雖然只有3公里,但是每巡查一次,陳曉博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

  夜裏巡堤,面對陣陣來襲的困意和倦意,他努力瞪大雙眼,一邊用木棍撥著雜草,一邊用手電筒來回照射,不放過任何一點點可疑之處;白天巡堤,面對陽光的暴曬和蚊蟲的叮咬,滿身紅包的他咬緊牙關,告訴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決不後退半步,“抗洪搶險,堤防是最前線、生命線。我的身後是靜海的百姓和他們的家園,我們是守護他們的最後防線。”陳曉博説。

  那些天,燈火通明,猶如白晝的大清河南北堤岸上,機器轟鳴、人聲鼎沸,人民子弟兵和黨員幹部共同在雨水泥濘中築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線,成千上萬個陳曉博一樣的大堤守護者,用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為民解憂 他搭起社區與群眾“連心橋”

  2020年7月,通過層層選拔,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陳曉博成為天津市靜海區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報到第一天,23歲的他讓社區主任犯了嘀咕:“這麼年輕的大男孩,能做好社區工作者這份既瑣碎又繁雜的工作嗎?”

  令大家沒想到的是,年輕的陳曉博很快進入工作狀態。他用最短的時間,走遍了自己所負責的5個小區的每個角落。955戶居民、2612人、獨居老人21戶……經過梳理,這些數字都被記在了工作小本上。然而他知道,接下來自己要做的,是把這些數字背後的每一個人都記在心上。

  正當陳曉博打算擼起袖子大幹之時,第一個“考驗”隨即而來。原來,他所在的社區業主佔用樓道、佔用綠地等現象時間已久,導致社區環境臟亂差,“你佔我就佔”的思想在部分社區居民心中根深蒂固。面對難題,他沒有推脫,暗下決心,必須改變。於是,他連續入戶走訪2個月,白天沒人就晚上去,逐一了解業主情況,帶頭上門清理雜物。漸漸地,上訪信變成了感謝信,社區的“問題群”也變成了“服務群”。

  把百姓記在心上就要俯下身子,在開展更加深入走訪調研的同時,與社區居民打成一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地點絕不是辦公室,而是居民的家中,社區的各個角落,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澱多少真情。只有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與群眾面對面傾聽訴求意見,才能真真切切地看到群眾的困難,更深地體會到群眾的情感,了解群眾需求。”陳曉博説。

  房屋漏水、鄰裡糾紛、家庭矛盾……再小的事,只要找到陳曉博,他都會耐心、細心地去解決。針對社區“一老一小”人群,他製作“便民服務卡”,開設“智慧手機課堂”,開辦“暑托班”,用實實在在的服務方便了社區的老老少少。入職3年來,陳曉博累計問訪群眾6000余人次,送醫送藥送服務800余人次,解決群眾實際問題210余件,調節群眾矛盾135人次。

  在他的努力下,一座社區與群眾的“連心橋”搭建起來。 

  黨建引領 他創新基層治理解決社區發展難題

  參加工作的這幾年,陳曉博一直在思考:社區是個大家庭,除了他這個“大管家”,怎樣才能調動居民的積極性,鼓勵大家行動起來,參與社區治理?

  “黨建引領直接決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是否暢通,是凝聚人心、推動基層治理進步的強大引擎。對,我們也可以通過黨建引領整合社區資源,做好社區居民的服務工作。”陳曉博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140人是陳曉博所在社區的黨員數。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這些黨員的力量集結起來。

  張大爺是社區的一名老黨員,但幾乎從不參加社區活動。有一次,張大爺的老伴在遛彎後走失,情急之下他把電話打給了陳曉博。陳曉博立即聯繫物業和社區其他工作人員,大家挨個樓門尋找。那天晚上,陳曉博拿著老人的照片見人就問,打了無數的電話,跑了不知多少層樓,最後終於在社區的一個角落裏找到了老人。看到張大爺抱住瑟瑟發抖的老伴時,陳曉博也激動地熱淚盈眶。那一刻,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區工作者”這份工作的意義;那一刻,張大爺的心也被徹底“俘獲”了。從那天開始,老人成為了社區黨員裏的積極分子。

  面對大多數黨員對社區工作不是十分“上心”的難題,在不斷摸索中,陳曉博總結出“三個轉變”的工作法,即把“坐等群眾上門”轉變為“主動入戶談心”,社區服務從“你派單”轉變為“我點單”,治理從“聽我講”轉變為“大家聊”。

  很快,140名黨員的心聚攏在一起。在他們的帶動下,社區的人氣更是凝聚起來——越來越多的居民投身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來。

  現在的陳曉博,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在他的心裏,一張以黨建引領帶動社會資源引入,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破解社區發展問題的大網正在逐漸清晰,“要做的事,真的太多,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不夠。”陳曉博説,我們年輕人想法多,更要勇於開展腳踏實地的實踐。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這份勇於實踐的背後,是一位“95後”社區“管家”對待工作的認真與執著,更是他一直未曾改變的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擔當。(文 張雯婧)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