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圖為會議現場。
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奮力開創新時代強軍興軍新局面
■解放軍報記者梁蓬飛、費士廷、尹航、侯磊整理
這是勠力強軍興軍的殷切囑託,這是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召喚——
2018年3月12日上午,習主席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親切接見全體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併發表重要講話。
“要加強戰略引領,加強改革創新,加強軍地協同,加強任務落實,努力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代表們説,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為處於改革重塑關鍵時期的人民軍隊進一步指明瞭前進方向,為闊步新時代強軍征程的全軍將士擂響了催征戰鼓。
從現場聆聽到會下學習,從領悟精髓要義到思考貫徹落實,代表們懷著對黨的領袖、軍隊統帥的忠誠,對黨和軍隊事業的忠誠,談體會、話使命,獻良策、謀勝戰,思路更加明晰、步履更加堅定。
魏鳳和代表參加分組討論。
奮進偉大時代,加快軍民融合
【辛毅代表】“要加強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習主席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國防科技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新的動力。作為國防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做好學習理解的“上篇文章”,也要做好貫徹落實的“下篇文章”。
一是在國防科技創新佈局上,把基礎研究應用放在重要地位,放到國家科技規劃中統籌安排,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國防科技創新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努力構建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在政策制度、規劃計劃、科研力量等具體工作中,拆除制約融合的“隔離墻”,捅破阻礙融合的“窗戶紙”,使“軍”和“民”真正融在一起。三是抓好重點領域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推動重大科技項目一體論證和實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像當年抓“兩彈一星”那樣,把重點領域軍民科技協同創新作為推進軍民融合的突破口,把軍民融合體制機制立起來,把政策法規定下來,走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創新之路。
【朱程代表】“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選擇。”現場聆聽習主席重要講話,我深刻感到,構建一體化國防軍工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打造一流武器裝備提供有力支撐,無論哪項工作、哪個環節,都需要軍民協同推進。
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具有天然的軍民融合特徵,軍隊負責裝備建設,政府負責條件保障,軍工企業是裝備研製生産主力軍,民營企業是重要生力軍。下一步,要依據《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研究制定推進裝備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施意見,系統設計裝備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目標、方向重點和建設任務,有步驟、按計劃推進實施。要著眼解決“民參軍”進入門檻高、信息交互難、競爭不公平等問題,制定完善武器裝備市場準入管理條例,推動實現市場準入多證合一。要推動軍地信息雙向交流,擴大競爭範圍,破除行業壁壘,調動全社會優勢資源為國防建設服務。要推進軍民融合重大示範項目落實,深化軍民融合試點示範,確保融出成效。
【劉京菊代表】習主席強調要加強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體現了統帥對時代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制勝機理的深刻洞悉、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應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在網絡空間領域大力加強科技興軍。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國家安全新邊疆和戰略博弈新陣地,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刻不容緩。必須加大科技創新的持續推動,實現網絡空間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受制於人。
持續深化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蒸汽機、核聚變、互聯網,每一項顛覆性技術的發展都會對戰爭産生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世界格局。網絡空間、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會起到類似作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在顛覆性技術上的持續研究和突破,我們才有與強國比肩競爭、實現彎道超車的戰略資本。
大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的博弈歸根到底是人才的博弈,軍事科研人才的數量和品質影響著科技興軍的進程。必須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保留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聚集優秀人才,努力建設一流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隊伍。
【付寧代表】習主席強調,要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我感到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就是要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思想,加快推進信息安全科技創新實踐,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堅實的支撐保障。
要堅持面向部隊、面向戰場、面向未來,充分發揮軍隊科研機構系統分析和總體論證作用,健全完善軍事需求生成機制,構建作戰需求牽引軍事科技創新、軍事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無縫連結,把軍事需求的牽引作用貫徹到軍事科技成果管理全過程。
要圍繞軍事科技創新需求,充分利用和吸納地方優質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通過成立聯合創新團隊、高技術項目聯合攻關、專利應用、成果改造、集成創新等方式,最大限度實現民為軍用,加快形成軍隊新質戰鬥力。
要加強科技成果管理體系頂層設計,建立科技成果管理統籌協調和規劃對接平臺,優化科技成果考評和運用機制,進一步暢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到軍事應用的轉化鏈路,加大轉化效能檢驗評估,加速推進先進技術形成戰鬥力。
【于志堅代表】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緊緊圍繞軍民融合這個強國興軍的重大戰略,深刻闡釋關於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等重大問題,特別是把軍民融合與創新驅動發展結合起來,為我們深化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領域科技最密集、創新最急迫,自身使命呼喚創新,對手優秀倒逼創新,破解難題亟需創新,加速轉型依靠創新,必須把創新作為新質戰鬥力生成的“倍增器”。一要轉變思想觀念重塑創新,打破條塊壁壘和利益束縛,樹立“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觀念,通過黨委領導推動、政策導向引領,讓創新貫穿一切、蔚然成風。二要緊盯關鍵領域重點創新,扭住瓶頸短板,瞄準前沿核心科技,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通過重大工程拉動、重大項目帶動、重點領域突破,努力實現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三要完善政策機制創新,健全軍地協同機制、容錯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形成自下而上普遍創新和自上而下重點創新相輔相成的濃厚氛圍,為新質作戰能力形成提供連綿不絕的動力源泉。
【朱富海代表】空軍作為高技術戰略軍種,必須密切關注世界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動向,在新一代武器裝備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上實施軍民融合,努力搶佔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作為來自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的代表,我認為,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就是始終立足“適應現代戰爭形態演變、支撐空軍戰略轉型、贏得現代空戰主動”的戰略全局,著眼武器裝備遠程化、智慧化、隱身化、無人化以及高超聲速的發展趨勢,在新體制下武器裝備試驗策略方法、新質武器裝備應用等方面成為科技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具體表現為:在理論創新上,堅持作戰主導、創新引領,緊盯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新動向,積極推進武器裝備試驗向實戰化、體系化發展;在手段創新上,堅持“信息主導、體系制勝”,構建多種手段的立體測控體系,形成集遠、中、近於一體的試驗體系;在機制創新上,堅持寓軍於民、軍民融合,創新作戰、試驗、訓練“三維一體”深度融合機制,打通武器裝備到部隊訓練再到實戰的鏈路。
【高波代表】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強化開放共享觀念,堅決打破封閉壟斷,加強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這為我們推進武器裝備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指引。要從體制上構建融合共享機制,採取政府搭臺、軍方主導、企業唱戲的辦法,穩步實施武器裝備科研體制、採辦體系、投資體制和招投標改革,建立融品質管理、保密資質、承制資格為一體的軍地聯合審查協作機制,讓更多優質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産和維修領域。要從政策上支撐“民參軍”具體實踐,從國家層面給予民營企業鼓勵支持,積極搭建軍地需求對接平臺,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示範工程,注重通過有效策略和商業保護機制,消除部分企業的思想顧慮。要從模式上創新挖掘各方資源,運用專題研究、論壇交流、難題懸賞、在線眾籌等方式,廣泛吸納專家智庫、創新團隊、專業機構等社會資源,破解重難點問題,推動新型陸軍裝備建設創新發展。
【徐興林代表】“打仗就是打後勤,現代後勤就是軍民融合的後勤。”這是我現場聆聽習主席重要講話的突出感受。我覺得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就是要準確把握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産力、軍隊戰鬥力和後勤保障力的耦合關聯,強化開放共享,打破封閉壟斷,充分依託用好國家和社會保障潛力,以更大力度、在更廣範圍走開後勤軍民融合發展路子。一是健全融合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和資源統籌,完善後勤軍民融合組織領導、情況互通、任務對接、協調會商機制,加快配套法規建設,推動形成上下銜接、左右順暢、有效運行的後勤軍民融合工作格局。二是拓展融合領域,發揮後勤軍地通用性、互補性強,軍民融合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等優勢,以軍需能源、醫療衛生、工程建設、物資採購、後勤科技及社會化保障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推進設施、技術、信息等共建共用共享,加快由自發向主導、分散向體系、傳統向新型、平時向戰時的深度融合。三是抓好示範工程,圍繞後勤軍民融合體系建設,以備戰打仗急需和戰略性項目為優先,推動一批創新示範工程率先立起來、撐起來,提供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果,培育更多的新質保障力,謀求核心競爭新優勢,努力開創後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局面。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