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國是廳】新時代,機構改革助力新發展

2018-03-16 16:43:35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 趙春曉

  新時代,新目標需要我們有新動力,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改革是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下文簡稱《方案》)。這個部署系統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推進機構改革的歷程,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要求等方面對做好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前瞻性,為全黨統一思想和行動,週密部署安排機構改革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這次機構改革特點突出,意義重大,是相較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又一次重磅級的、更為具體的改革,必須積極穩妥推進機構改革,為發展掃清障礙,為發展謀求內在動力。

  這次機構改革的內容、特點、重要意義

  機構改革的內容

  這次機構改革,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國家衛計委、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安監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藥監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國家糧食局、國家林業局。重新組建的有自然資源部、生態環保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科學技術部、司法部、水利部、審計署、國家檢察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應急管理部等。此次機構改革中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除了國務院辦公廳以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

  機構改革的特點

  這次機構改革從總體上來説,核心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適應于特定時代社會環境的權力結構的權威性再分配,是政治體制內立法、司法、行政、監督等權力結構重組,經濟體制上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激勵結構變遷,社會領域的社會公共政策機制的調整。本次改革指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全球公共治理能力比較的意義上構建政治經濟制度優勢的一次嘗試。這次改革是與過去五年一次的機構改革不同的。

  其特點主要有:科學性。這次機構改革,從職責職能上看,可以説是“合併同類項”,最大限度壓縮機構設置,把針對同一主體或者同類主體的合併在同一部門,把具有同種職責職能的予以合併。比如重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整合了民政部的退役軍人優撫安置職責、人社部的軍官轉業安置職責、以及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有關職責,主要承擔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待遇保障、移交安置、表彰獎勵等方面職能,民政部、人社部及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後勤保障部中均有涉及軍人這個主體的機構設置,通過改革合併,更加便於政府機構服務於軍人這個主體。

  力度大。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此前力度較大的一次改革,經過當年那次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精簡為29個,行政編制由原來的3.23萬名減至1.67萬名,精簡了47.5%,是此前歷次機構改革人員精簡力度最大的一次。而此次改革,在部級機構上減少15個,涉及人員範圍更為廣泛,比20年前的那次改革力度更為空前。

  程度深。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更為艱巨,尤其是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關鍵期的階段,黨和國家的行政機構改革是涉及權力與利益的再分配,而這次改革沒有回避權力分配,重組合併了相同或類似機構,避免了政出多門、權力機構重復設置等情形,對現有的傳統既得利益進行整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

  內容豐富。這次機構改革與以往相比,涉及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這次機構改革冠以“黨和國家”的名義,比以往限于國務院系統、政府系統的機構改革,廣度和影響要大得多。這次機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軍隊,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

  與時俱進。這次機構改革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這次機構改革也著力糾正此前重速度輕品質的發展理念,解決人民密切關注的生態環保等問題,人們對於環保、資源使用、農村發展等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此次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權力大幅擴張,不再保留原有的農業部。新設生態環境部,由原環保部、發改委的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國土資源部的防止地下水污染、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等、農業部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南水北調環保等職能重新整合。

  機構改革的意義

  這次機構改革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了黨的十九大重大決策部署,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機構改革經驗,順應了新時代完成我們黨歷史使命的任務要求,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對於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行政管理是通過行政機構的各項活動得以實現的,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首先需要行政機構的設置改革,因此,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機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機構調整與重組,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解決職責交叉問題和政出多門問題。這次機構改革是我國進入改革深水區以來,在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一次大跨步的嘗試,通過重組或合併一些機構,把相近或同類、類似職能的機構予以合併,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能分工、理順了部門職責關係,保持了改革的相對穩定性和改革的連續性,併為今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四個全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能夠有效破解許多阻礙社會生産力解放和發展、阻礙人民群眾創造活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激發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造活力,有效增強社會公平正義,有效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極大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機構改革,就是要勇於自我革命,敢於直面問題,要敢於啃硬骨頭。全面系統改革,意味著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使各方面改革協調推進、形成合力。而機構改革正是通過行政管理部門的調整與重組來統籌協調各部門的權力分配,從頂層來改革那些阻礙生産力發展的因素。

  (作者:李曉 單位:中央黨校)

  (稿件來源:人民論壇網)

標簽: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