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路上的浙江: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風景”

2018-03-18 15:24:36 來源:中新網 編輯: 賈雪靜

  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 (趙曄嬌 汪恩民)環境美村、改革興村、産業富村……面對亟待振興的鄉村,浙江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紛紛建言獻策。

  將目光放至地方實踐,浙江致力於鄉村振興已久,多年探索也讓該省成為農民收入高、城鄉差距小、區域發展協調的省份,處處透著不一樣的“風景”。

  以環境整治入手重塑鄉村文明

  金華市金東區六角塘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兩隻垃圾桶,綠色寫著裝可爛垃圾,藍色寫著裝不可爛。

  這兩隻垃圾桶源自早些年浙江開展的“垃圾革命”。

  六角塘村過去沒有固定的垃圾場,村民習慣房前屋後隨便傾倒;天氣一熱,就臭氣熏天。為改變“垃圾圍村”,村裏開展了以“分類減量、源頭追溯、定點投放、集中處理”的分類工作。

  這並非個例。數據顯示,浙江村莊整治率達到97%,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級覆蓋率40%,集中收集有效處理村級覆蓋率96.5%。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改變的是人居環境,重塑的卻是鄉村文明。

  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認為,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有利於降低環境污染風險,推動資源循環利用,也利於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張天任也指出,面對現存的源頭分類成效保持難、運維成本仍然偏高等問題,應重視強化循環利用,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促進多方參與,實現政府不用增加投入,企業獲取合理效益,村民分享獲益的多贏局面。

  以體制改革破題釋放三農新活力

  當下城鄉社會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過去的農村經濟體制短板凸顯,尤其是土地制度。隨著大量“農二代”出村、離村,閒置宅基地日益增多,土地制度的封閉性又導致村外人無法進入,從而加劇了村莊的“空心化”。

  位於浙西南的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林是當地農民最大的“不動産”。農民靠山吃山,部分樹木往往還沒長成就被砍了,結果卻越砍越窮、越窮越砍。越來越多的林農渴望轉型,卻為創業資金犯難。

  林權抵押貸款機制、土地流轉新機制……如今在浙江多地開花。2017年,浙江符合條件的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率95%,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覆蓋率96%。

  在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政協副主席張明華看來,目前農村土地碎片化現象嚴重,種植大戶或農業企業經營的土地,難以形成集中連片集約化經營。

  對此,張明華建議,以信託法理重新評價承包權,並適時修訂《農村土地承包法》,促進承包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讓經營權成為市場要素與農業資本。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則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投入大量的錢和地,而目前農村存在大量閒置宅基地和空閒建設用地,因此要用好增減掛鉤政策,如研究制定指標空間“雙掛鉤”政策,解決建新落地難問題;建立全國性交易平臺,解決指標跨縣調劑難問題等,為鄉村振興服務。

  以培育産業賦能圓興村富民之夢

  伴隨著一項項改革的深入,浙江千萬農村正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和活力。

  每到夏天,桐廬縣環溪村就像一個大蓮池,吸引著眾多遊客。經過新農村建設後,村莊環境美了,村民也享受到了發展生態旅遊的紅利。

  “我們先是治理水環境,然後把沿溪邊水田進行流轉,種植蓮花,發掘蓮文化,發展蓮産業。”全國人大代表、桐廬縣環溪村村主任周忠蓮表示,環境治理讓村民獲得了實惠,“村子已有50多戶農家樂,800多張床位。”

  生態旅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涌現讓浙江實現村活民富。2017年前三季度,浙江農家樂經營農戶2.08萬戶,接待遊客2.62億人次,營業總收入275.5億元;建成電商村級服務點1.5萬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419億元。

  此外,引金融活水助力鄉村振興也是浙江“三農”工作一大亮點。

  “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錢從哪來始終是困擾鄉村發展的攔路虎。”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黨總支書記劉建明直指破解“三農”問題關鍵在於投入。他建議,應大力支持優質農商銀行上市,更好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營戶的服務。

  劉建明坦言,棠棣村建設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大多來自當地一農村商業銀行,整村授信金額超過1億元,“金融扶貧功不可沒。”

  為更好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他還指出,應逐步探索建立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機制,同時凝聚起社會各界服務鄉村、服務實體的動力,把更多的資金、服務、人才引向廣闊的農村大舞臺。

  (原標題:鄉村振興路上的浙江: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風景”)

標簽: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