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羅應和——易地扶貧搬遷路上的親歷者和帶頭人

2018-03-19 19:08:54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 韓基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bwxgetmsgimg

全國人大代表羅應和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李晉):從過去“三不通”的山溝溝,到如今擁有嶄新樓房的移民社區。易地扶貧搬遷讓全國人大代表羅應和和他的鄉親們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經歷了生活的巨變。作為扶貧路上的親歷者和帶頭人,這位全國人大代表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貴州省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惠水縣濛江街道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給記者展示了幾張照片。其中有兩張照片的對比特別鮮明:一張是他曾經的家,大山裏破舊的木瓦房;另一張則是他現在的新家,一套新的房子,樓外的白墻上,“幸福樓”三個字格外惹眼。

  儘管已經不是第一次跟外人説起從大山上搬下來的這段經歷,每次回憶起來,羅應和還是會感慨萬千。搬遷前,他的家位於貴州省貧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瑤山、月亮山“三山”地區。“路不通,水不通,訊也不通,三不通。小的時候也曾經抱怨過:我家怎麼會住在這個山溝裏面?”

  為了讓羅應和和鄉親們早日脫貧,當地政府決定將他們搬出大山。三年前,貴州省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在惠水縣啟動。然而即使政策優厚,易地搬遷的過程也並不那麼順利。羅應和説:“他們説搬出去以后土地都沒有了,怎麼活?在家種了幾十年的莊稼,都不富,還去那裏沒田沒土了。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他們説我都五六十歲了,我還去那裏幹什麼?”

  曾經在外打過幾年工的羅應和思想比較活,他和扶貧幹部們一起給當地的老人們做工作。慢慢的,越來越多的鄉親們看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處。2016年3月,作為惠水縣第一批搬遷群眾,羅應和與來自58個村寨的1100多戶4600多村民們一起,搬到了離惠水縣城10公里的經濟開發區的新民社區,住進了傢具齊全的嶄新樓房。

  幾個月以後,羅應和成為了新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他説,搬遷之後,他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搬遷只是手段,搬出來以後如何讓鄉親們脫貧又不返貧?“就業就是我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圍繞抓就業,我們就想了很多方法。”

  兩年多來,新民社區舉辦過基礎教育學習、電工培訓、廚師培訓、計算機初級培訓、美容美發、家政服務、崗前培訓等各種的培訓班100多期;社區居委會還註冊成立了“移民後續勞務服務公司”,成功推薦了3000多人在經濟開發區內的企業就近就業。羅應和説,如今,社區很多家庭的年收入已經達到9萬多元,逐步實現了由“貧”向“富”的轉變。正像社區居民們住的新樓的名字一樣,“幸福”成為了鄉親們這幾年的最大感受。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精準脫貧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精準脫貧的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羅應和也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了自己有關扶貧的建議。他認為,應調動龍頭企業、致富能人等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其帶動作用,鼓勵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群眾參與産業發展。“在脫貧攻堅這條路上,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不要有‘等’‘靠’‘要’的這種思想。”

標簽: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