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者:"兩會"為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2018-03-20 15:49:03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 章文君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牧寧):隨著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20日閉幕,2018年兩會正式結束。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憲法修正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都成為海外媒體、學界所關注的熱點。新加坡各大媒體都對本次兩會進行了全面報道,當地學者也對本次兩會為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兩會閉幕後,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對記者説,今年的兩會首先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克強總理5日向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在發展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城鎮化、減少貧困人口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令人印象深刻。

  許振義説:“從報告的這幾個方面,很明顯就能看到,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實現先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也注意到,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來,未來一年的重要工作目標是減輕賦稅。很明顯的是,政府在兩三年內要達到第一個一百年,也就是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一個目標。”

  許振義認為,在今年的兩會中獲得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則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中,在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目標提供了保障。

  許振義説:“之前我們看到中國憲法中提到‘革命’、‘發展’,但是沒有提到‘改革’。這次特別把‘改革’放了進去,這賦予了‘改革’重大的意義,也代表著要從憲法層面去維護改革。後來你也看到,修憲後憲法中也加入了一些內容,比如説‘和諧’,還有強調‘繼續開放’。我想這些都是為中國能夠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走向2049年偉大目標所提供的一些基本保障。這些東西都寫入了憲法,這是修憲的重要意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研究院研究員胡逸山也認為憲法修正案獲得通過是本次兩會取得的重要成果,他説,“修憲體現了中國建立一個法治社會的信心。從十八大以來就強調建設法治社會,這次對憲法的調整使中國的治理能夠更加與時俱進,這也是今年兩會的最大特點。”

  胡逸山認為,憲法的框架與中國的國家治理緊密結合,中國也不斷地在治理層面和機構設置上做出調整,以更好地適應依法治國的理念。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和監察法的通過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胡逸山説:“中國在過去幾年間打擊貪腐的決心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希望新的監察委員會可以再接再厲,不管是在力度方面還是廣度、深度方面,打擊貪污都能持續下去。使我們外國人不管是在中國辦事、做生意還是生活居住,都會更有信心,從而也將加深中國與國際社會在各層面的交流。”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認為監察委員會的設立意義非凡,不僅將繼續推動中國打擊腐敗的工作,更有能力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杜絕腐敗問題發生。

  許振義説:“所以從監察委這個方面來説:一可以抓紀律;二可以推動法律層面去進行這個工作;第三點,如果是夠不上犯罪的,也可以通過‘拉拉袖子’、提提醒的方式,防止公務員、國家工作人員從小錯誤演變成大錯誤。我想這是監察委設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標簽: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