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交媒體上,曾有這樣一個賬號:頭像是個毫發畢現、楚楚動人的美女。然而實際上,這張臉是用波多黎各一位女演員的照片合成的。這個賬號的運營者很可能與美國軍方有關,是美國“隱秘影響力行動”的若干賬號之一。
這個例子來自於斯坦福大學和社交網絡分析公司格拉菲卡上個月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指出,近5年來,美國“隱秘影響力行動”創建了上百個虛假賬號,在多個社交平臺上散佈虛假信息,宣揚親西方言論,詆毀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在內的多個國家。報告指出,這些賬號很可能是由美國軍方管理運營的,目前均被社交媒體關閉。
《華盛頓郵報》近日就此發佈報道,指出美國國防部迫於壓力將對美軍實施秘密信息戰的方式進行審查。然而,不打自招的是,這一審查的初衷並不是要終止這種傳播虛假信息的行徑,而是謀劃如何改進才能不露馬腳。該報公開呼籲美政府投入更多學術資源,加強培訓相關人員,避免“被人揪住”。
捏造虛假信息、操縱誤導輿論,一直是美國的拿手好戲。美國參議員蘭德·保羅曾直言,“你知道誰是世界上最大的虛假信息傳播者嗎?美國政府”。斯坦福大學等機構曝光的“隱秘影響力行動”,不過是美國搞網絡虛假信息戰的冰山一角,背後有著多重圖謀。
炮製虛假信息是美方顛覆他國政權的重要手段。以2011年前後爆發的所謂“阿拉伯之春”為例,美國當時發起“網絡阿拉伯聯盟”,大肆傳播虛假信息,策劃煽動“顏色革命”。法國學者埃裏克·德納塞等人撰寫的《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一面》一書披露,美國多年來培養了大批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網絡寫手,他們在社交平臺進行病毒式的虛假信息傳播。類似的手法,被曝在美方之前策劃的“顏色革命”中也用過。
同時,美方借捏造和傳播虛假信息來火上澆油、趁機漁利。斯坦福大學等機構的報告指出,在中亞地區,美國通過虛假賬號不斷挑動俄烏衝突,還不忘給自己塗脂抹粉,打造所謂救世主形象。德國作家呂德斯在《偽聖美國》一書中指出,“水攪渾了,撈取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就容易了”。
此外,美方還通過虛假信息來“甩鍋”推責、抹黑假想敵。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澳大利亞研究院發佈的一份長達27頁的調查報告指出,美國社交媒體數千個與美國共和黨和右翼勢力有關的賬號瘋狂轉發栽贓中國的言論,這些賬號很多是“機器人”賬號。真相曝光後,國際社會紛紛譴責美方捏造謊言的卑劣行徑。
從冷戰時發起“知更鳥計劃”收買媒體操縱輿論,到借“一管洗衣粉”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再到利用大量假賬號在網絡上散播針對他國的謠言,美國在造假的路上越走越遠,唯恐天下不亂。“謊言帝國”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把戲用久了,自身信譽早已破産。(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