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隨著七夕臨近,鄖西縣花饃技藝非遺傳承人盧蕓又忙碌了起來。今年34歲的盧蕓憑藉一雙巧手,將一塊塊小小的麵糰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造型各樣的花饃,受到消費者的熱捧。
鄖西花饃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除食用性外還有很強的觀賞性。巧食製作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鄖西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
盧蕓介紹,花饃看著簡單,但是工序卻十分複雜。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盧蕓在花饃製作前都會創作構思,反復研究嘗試後,才開始製作。盧蕓以麵粉為料,以手為藝,一塊塊看似普通的麵糰,經過揉、捏、搓、拉、盤、剪等動作,不一會兒就變成惟妙惟肖的玫瑰花、福袋、石榴等各式各樣的花饃。
同為傳承人的陳西霞是地道的鄖西人,今年46歲的她,自8歲開始就開始學習七夕民俗技藝,至今有38年。“請織女”“做花饃”是她最為擅長的七夕民俗技藝。陳西霞介紹,在民間傳説中,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請織女需要準備很多道具,八方桌、熟菜、香等,還需要找兩名不足12歲的女孩一同完成儀式,主要為祈福之意。”陳西霞説。
2011年,鄖西七夕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神話傳説在這裡逐漸演繹成獨具特色的七夕民俗文化。自唐宋以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請織女、比巧工、做巧食、穿巧針、染指甲、放河燈、聽情話、賀牛歲等祈福乞巧七夕民俗儀式在這裡代代相傳。
圖為“鄖西七夕”重要內容之一的“巧食”花饃。新華網發 鄖宣文 攝
非遺,不僅存在於文化之中,還能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七夕,是鄖西非遺傳承中最閃爍的一顆明珠。近年來,鄖西縣連續舉辦七夕節相關活動,著力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提升非遺保護數字化水準,以活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以活動傳承非遺文化,以活動彰顯七夕特色,七夕文化創造性地轉化成地方經濟發展增長極。
打包、裝箱、上車……日前,鄖西縣七夕文化創意生活館一派繁忙。多年以來,每逢七夕前夕,鄖西産喜鵲水杯、文化折扇等與七夕關聯産品便成了搶手貨。鄖西縣七夕文化創意生活館曾創下單日交易商品超過3000件的紀錄。
鄖西在今年七夕節前夕開展的公用品牌推廣季活動,讓七夕文化與地方品牌相得益彰,一批文創、農創、科創産品搭上七夕快車。
旗鑼傘扇、八抬大轎、十里紅粧……臨近七夕,在鄖西縣觀音鎮雙石溝民俗村,有著紅粧之韻、紅粧之美的中式婚禮“十里紅粧”民俗表演每天都會準時上演。遊客紛紛圍攏迎親演出隊伍,近距離感受特有的七夕婚俗文化。據統計,每年七夕節前後,都有數十萬遊客涌入鄖西,在這裡真真切切感受一次七夕文化。(鄒景根、周侖)
圖為“織女”在天河水域放河燈祈求好運。新華網發 鄖宣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