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專訪: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積極因素“選擇性失明”——訪法國學者羅弘
2023-09-26 20:18:53來源:新華網編輯:殷亮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專訪: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積極因素“選擇性失明”——訪法國學者羅弘

  新華社記者楊駿 周昊瑾

  法國學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羅弘)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經濟時常常以偏概全,對中國經濟的眾多積極因素“選擇性失明”。

  他表示,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有起伏波動,不應拿短期波動數據或個別企業的負面消息來判斷整個國家的長期經濟趨勢。儘管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定挑戰,但他能感覺到人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帶領國家應對挑戰,對中國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

  羅弘説,在“脫鉤斷鏈”的背景下,包括特斯拉、英特爾、奧迪等在內的許多國際大型企業仍然持續在中國進行各類投資。

  他説,近來不少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這種言論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仔細分析,便會發現這些言論的邏輯漏洞百齣”。

  在其新書《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中,旅居中國25年的羅弘力求客觀真實地呈現今日中國,鮮明的觀點引起法國媒體興趣並收穫不少好評。

  羅弘發現,一些西方媒體在不遺餘力地試圖抹黑中國經濟前景時,常常在兩種互相矛盾的話術之間橫跳,剛剛炒作完“中國威脅論”,轉臉就炒作“中國崩潰論”。

  “如果中國真的面臨崩潰,怎麼能對西方構成生存威脅?”羅弘對記者説,美國等一些國家多年來鼓吹中國對西方構成所謂“生存威脅”,美國試圖通過這種“莫須有”的敘事,讓人們相信中國是對整個世界的“威脅”,而美國將拯救一切。

  羅弘批評道,當這套説辭站不住腳頻頻被打臉時,這些西方媒體又會搬出一套“新”的敘事方式。他説,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發佈了利好中國經濟數據,但一些西方媒體對此卻選擇無視,依然試圖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崩潰”的經濟體,一個不再適合做生意的“淒涼地”。

  羅弘直言,諸如此類的聲音讓人頗為熟悉。“2013年至2022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翻了一番,但早在2013年,一些人就宣稱中國經濟崩潰了。”

  羅弘表示,西方一些人士熱衷於對中國經濟進行負面預測,但他們的預測總與事實相悖,“他們就像是念咒語一般,仿佛不斷重復對中國的悲觀預測便能讓預言自我實現”。

  羅弘指出,當一些西方媒體別無選擇,只能報道有關中國的積極信息時,它們也總是在標題末尾加上一句“但代價是什麼?”,例如“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滿足了國內30%的能源需求,但代價是什麼?”。

  他感慨道,鮮有歐洲記者“能夠向讀者傳播真實的中國形象”,如果記者這麼做,也會因基調不對而“在編輯層面面臨阻礙”。正因如此,“一些願意説真話的西方記者陸續離開了新聞機構”。

  他認為,一些西方媒體今後可能將不得不在其對中國的報道中“説更多真話”,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國家已經有了更多了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