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2023-12-11 05:17:1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長久以來,享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的波斯灣地區在全球能源和地緣政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本週,海灣地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再度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俄羅斯總統普京“旋風式”訪問阿聯酋和沙特,海合會首腦會議在多哈舉行,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襲擊以色列商船甚至不惜與美軍“叫板”……

  人們不禁要問,海灣地區是否會風雲再起呢?

  當地時間12月6日,在4架蘇-35S戰機的全程護航之下,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一天之內完成了對阿聯酋和沙特的“閃電式”訪問。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據俄塔斯社報道稱,在阿布扎比,普京受到了隆重接待,在利雅得,沙特王儲穆罕默德稱其為“沙特土地上特殊的貴客”。

  對於普京的此次海灣之行,《華爾街日報》評論説,這可能會在美國及其海灣盟友間“打入楔子”。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普京在訪問中強調雙方繁榮的貿易關係與合作,意在向西方發出信號:儘管西方對其實施了嚴厲制裁,俄羅斯仍然擁有富裕並可靠的合作夥伴。”——《華爾街日報》

  而在彭博社看來,俄羅斯對兩大海灣國家的“閃電”突訪,表明“俄羅斯經濟正在反彈”。

  相較之下,美歐對烏克蘭的援助正陷入“困境”。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我們沒錢了,也快沒時間了。”——美國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 莎蘭達·楊

  就在普京到訪海灣當天,一項包括援助烏克蘭和以色列在內的補充撥款法案在美國國會沒能獲得通過,幾乎所有共和黨參議員都投票反對這項法案。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沙利文:如果國會不採取行動,美國政府將在今年年底耗盡為烏克蘭採購更多武器和裝備的資源。同時,從美軍現有庫存中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裝備的資源也將耗盡。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普京訪中東受到熱烈歡迎,也向美國發出了一個信號,即該地區國家非常不滿美國在加沙局勢上的立場。”——卡塔爾大學國際政治教授 尼古拉·科扎諾夫

  據俄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如何解決巴以問題正是普京此次海灣之行的主要議題之一。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12月7日,普京從沙特返回俄羅斯後,又會見了另一位海灣國家領導人——伊朗總統萊希。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俄羅斯總統 普京:我們就該地區的局勢,尤其是巴勒斯坦局勢交換意見,是十分重要的。

  在普京和萊希會晤前,12月5日,俄伊雙方剛剛簽署了一份反對西方單邊制裁的聯合聲明。

  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表示,該聲明是在德黑蘭倡議建立受西方制裁國家聯盟的框架內邁出的一步。

  眾所週知,阿聯酋和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伊朗則是美國在中東的宿敵。而普京卻在48小時之內接連會見了這三個國家的領導人。

  12月7日,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也門胡塞武裝近期在紅海水域襲擊關聯以色列的商船。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 約翰·柯比:雖然襲擊是胡塞武裝發起的,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是在伊朗支持下進行的。

  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也門胡塞武裝已多次襲擊以色列目標。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11月19日,胡塞武裝宣佈在紅海水域扣留關聯以色列的“銀河領袖”號貨船。

  據法新社報道稱,“銀河領袖”號雖然懸挂巴哈馬國旗,為英國企業所有,由日本企業運營。但這艘船的所有權關聯以色列富商亞伯拉罕·溫加爾。

  而據阿拉比亞電視臺報道,被扣押的“銀河領袖”號已成為也門的熱門旅遊景點,每天都有大批也門人登船遊覽。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也門民眾:此舉(扣押以色列商船)是為了聲援我們在加沙的兄弟。

  當地時間11月30日,也門胡塞武裝再次發表聲明稱,分別在11月28日和29日對以色列發動了無人機和導彈襲擊,這是也門胡塞武裝在本輪巴以衝突升級後第三次對以色列展開類似行動。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 葉海亞·薩裏阿:也門(胡塞)武裝部隊就此申明,如果以色列決定繼續對加沙侵略,我們就時刻準備著恢復對以軍的打擊。

  12月2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軍將擴大在加沙地帶的地面行動。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以色列總理 內塔尼亞胡:我們將繼續這場戰爭,直到我們實現所有目標。沒有地面行動是不可能實現這些目標的。

  僅僅一天之後,12月3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就發表聲明稱,也門胡塞武裝當天發動導彈襲擊,分別擊中了位於紅海南部海域的3艘商船,在附近巡邏的美軍“卡尼”號驅逐艦數次擊落無人機和導彈,但商船依然遭受不同程度損壞。

  同一天,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裏阿也證實,胡塞武裝分別用導彈和無人機攻擊了在曼德海峽航行的“團結探險家”號商船和“第九”號商船。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 葉海亞·薩裏阿:也門武裝部隊將繼續阻止以色列船隻在紅海和阿拉伯海航行,直到以色列停止對我們在加沙地帶的兄弟的侵略。

  不過,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裏表示,這兩艘遇襲商船與以色列沒有任何關係。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以色列軍方首席發言人 哈加裏:今天兩艘遭導彈襲擊的商船跟以色列沒有關係。我再説一遍。它們和以色列沒有任何關係。

  哈加裏還進一步指出,胡塞武裝的襲擊全是在伊朗授意下進行的。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以色列軍方首席發言人 哈加裏:胡塞武裝所使用的武器是伊朗武器,他們的情報、行動方式和武力均來自伊朗。

  據路透社消息,12月6日,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繼續發佈聲明稱,該組織當天向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的軍事哨所發射了多枚彈道導彈。

  也門與以色列相距1000多公里,中間還隔著沙特和約旦,胡塞武裝為何要攻擊以色列呢?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德國中東問題專家 格拉赫:我認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支持伊朗在該地區的威懾力量,並允許伊朗不直接捲入衝突。因為伊朗希望將衝突從波斯灣地區轉移出去。此時正值伊朗與沙特阿拉伯以及其他海灣國家實現正常化的時期。

  但伊朗堅決否認與這些襲擊有關。

  外界越來越擔憂,巴以衝突是否正在産生外溢效應。

  據路透社報道,12月6日,沙特作為胡塞武裝曾經的對手,敦促美國政府在紅海襲擊事件中保持克制,以防止巴以衝突外溢。

  緩和對抗,尋求“穩定與發展”,是當前海灣各國最大的訴求。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12月5日,第44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首腦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

  會議通過多哈宣言,呼籲立即在加沙地帶恢復人道主義休戰。

  説到海灣地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盛産石油”與“動蕩不安”。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記者 甘布爾:石油就是金錢,就是政策,也是權力。

  就在普京出訪海灣前夕,11月30日,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産油國所組成的“歐佩克+”剛剛舉行了第36次部長級會議,宣佈明年第一季度將繼續自願減産。當前全球油價疲軟,“歐佩克+”希望再次通過深化減産來穩定市場。

  歐佩克匯聚了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等世界上的幾大主要産油國。俄羅斯雖不是歐佩克成員國,卻是歐佩克的重要夥伴,是“歐佩克+”的那個“+”裏面最重要的部分。

  12月7日,普京到訪海灣第二天,沙特和俄羅斯就呼籲所有“歐佩克+”成員國“為了全球經濟的利益”加入減産協議。

  這不禁令人想起發生在去年的一幕。

  2022年10月5日,“歐佩克+”第33次部長級會議決定,自2022年11月起,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産油國將石油總産量日均下調200萬桶。

  當時距離美國中期選舉僅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對正在努力消滅通脹的民主黨政府而言,“歐佩克+”減産無疑是個壞消息。不僅如此,這也相當於宣佈此前拜登訪問沙特的能源之旅徹底失敗。

  10月19日,拜登不得不宣佈,美國將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1500萬桶原油入市。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美國總統 拜登:能源部將從戰略石油儲備中再次釋放1500萬桶原油。

  這一次,“歐佩克+”放出減産消息後,國際石油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漲至近期新高,但隨後卻下跌。

  國際能源署在11月的石油報告中指出,在“歐佩克+”減産的同時,美國的原油産量已經達到歷史高點。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美國桑基研究公司總裁 桑基:他們(美國)原油日産量將提升至1300萬到1400萬桶,這個數字是驚人的。這對歐佩克來説真的是個難題。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都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借助強大的軍事力量,將全球將近70%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置於其直接影響和控制之下。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公開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和軍事援助,此後海灣國家開始實施一系列削減産量、石油禁運措施,將石油危機推向高潮。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在石油禁運期間,美國從歐佩克國家進口石油量減少了近一半,之後幾年間,石油價格翻了兩番。

  第二年,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

  此後的幾次石油危機都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無論是伊朗伊斯蘭革命還是海灣戰爭,都導致了石油供應的中斷和價格的激增。

  如今,距離第一次石油危機已經過去50年,美國已通過大力發展頁巖氣技術,從原油進口國轉身變為僅次於沙特和俄羅斯的産油大國。

  那麼,“石油魔咒”是否真的就不會出現了呢?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12月2日,巴西總統盧拉表示,巴西將以觀察員身份加入“歐佩克+”聯盟,並將提醒和勸説石油生産國為化石燃料的終結做好準備。

  事實上,近年來海灣國家也一直在致力於多元化發展。

  12月6日,在迪拜舉行的COP28達成了60項全球承諾,沙特發出“綠色沙特”和“綠色中東”倡議,提出“碳循環經濟國家計劃”,並宣佈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阿聯酋提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卡塔爾也啟動了“國家氣候變化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減排25%的溫室氣體。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據《海灣時報》報道,2026年,沙特阿拉伯將投資84億美元,在紅海邊的沙特新未來城裏建設世界上最大的綠氫製造工廠。據介紹,這座工廠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生産綠氫,到2026年底,將有望實現每天600噸的産量。

  近年來,迪拜憑藉資本優勢吸引了眾多全球科技公司入駐,致力於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web3之都。

  當地時間10月16日,第43屆海灣信息技術展于阿聯酋迪拜開幕。共有來自180個國家的6000余家企業參展。而本屆展會的主題為“想像無所不在的人工智能”。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全球綜合數據資料庫Statista數據顯示,在2020年至2022年間,海灣地區電子商務産業的需求由240億美元增至340億美元,並預計今年以後的未來5年內,電商需求將以超30%的年度複合增量率持續上升。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格奧爾基耶娃:有些人認為海灣地區的財富在於(盛産)石油和天然氣。事實上,海灣地區的好運在於它果斷地將經濟置於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海灣國家希望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中東。”——《經濟學人》雜誌

  不僅如此,近年來,海灣國家接連舉辦全球性重大活動來提高國際影響力並展示文化軟實力。

世界週刊丨海灣風雲

  “沙特和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在這種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中看到的機遇比風險多,它們認為自己有政策和工具來成為新興多極世界的兩極。”——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地區安全主管 胡卡耶姆

  近年來,基於對和平與發展的追求,海灣國家試圖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也希望重塑世界對該地區的看法。自今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沙伊和解以來,中東地區更是掀起了一輪“和解潮”。可以説,用石油換安全來定義海灣國家關係的日子正在成為過去。美國《華盛頓郵報》也評論指出,海灣國家的崛起正在重塑整個世界。種種跡象表明,謀和平、求發展、促團結已經成為海灣國家的共識,這不僅有助於海灣國家的團結自強,也必將促進世界的多級化發展。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