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起底日本車企集體造假背後的“製造之憂”
2024-06-06 23:26: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胡君顏

  6月6日一大早,多家日本電視臺播出了這樣的畫面:多名神情嚴肅的日本政府工作人員涌入鈴木公司總部,對這家日本龍頭車企進行檢查。幾天前,包括鈴木在內的五家日本車企被曝在測試環節數據造假,引發各界廣泛關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承認,這一事件不僅動搖了日本汽車認證制度的根基,更損害了日本汽車産業的信譽。有分析指出,汽車業是日本製造業的支柱産業,造假醜聞帶來的後續影響可能更加深遠。

  造假頻出 日本汽車業怎麼了? 

  這次日本車企醜聞集中曝光,要從去年4月一封神秘的舉報信説起。當時,一名來自大發汽車公司內部的舉報者,向日本交通部門提交了有關這家公司的造假資料。具體內容是,大發汽車在完成相關車型的撞擊測試時,對測試數據進行造假,然後提交給監管機構。去年12月,日本政府公佈調查結果稱,大發汽車的造假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正是“日本製造”的黃金年代。也就是説,大發汽車的造假行為持續了30多年。

  到了今年5月底,日本交通部門進一步調查發現,“大發事件”只是日本車企造假事件的冰山一角。涉及造假的還包括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鈴木五家日本主流車企的38款車型,其中6款仍在市面上銷售,違規車輛超過500萬輛,造假項目涉及行人安全、碰撞、安全氣囊、噪聲、排放等多項內容。

  造假事件曝光後,涉事的日本車企紛紛出來道歉,聲稱涉事産品安全性“沒有問題”,後續會進行整改。然而,重磅車企集體淪陷,深深刺痛了日本社會。“怎麼又來了,錯一步就可能威脅生命”“不能容忍這樣反復的欺詐行為”……不少日本民眾表示,汽車企業醜聞頻出,僅靠鞠躬道歉難以挽回市場信心。2017年,日本高田生産的安全氣囊破裂導致金屬碎片飛濺,在世界各地造成多人死亡和數十人受傷。然而,這樣血淋淋的教訓未能阻止日本車企在造假迷途上“一路狂奔”。

  “日本製造還值得信賴嗎?”日本《每日新聞》5日發出這樣的疑問。報道指出,近年來,日本汽車行業幾乎每年都會曝出性質惡劣的造假醜聞,而且理由幾乎一樣,“無非是管理層為縮短研發週期、謀求短期利益,下達不合理的任務指標,迫使一線工作人員不得不鋌而走險”。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豐田章男在3日記者會上也承認,企業生産週期和程式漫長複雜、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可能都是造假原因。

  除此之外,隨著電動汽車迅速發展,日本車企在燃油車領域的巨大優勢正在消失。《日本經濟新聞》6日指出,在與新興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日本車企的“過度自信”已經不合時宜,甚至對企業自查和進步都構成阻礙,並造成了如今整個行業的困局。 

  把時間拉長,對日本企業來説,造假違規並非一朝一夕的偶然事件,也不僅僅是汽車産業獨有的現象。日本某數據分析公司2023年10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過去5年有25%的日本公司曾發生過挪用公款、作弊、違規等不當行為,其中涉及産品品質違規的佔比達32.7%。

  2017年的神戶制鋼數據造假事件、2021年的三菱電機造假事件、2022年的日野汽車造假事件、2023年的大發公司測試項目作假、2024年的豐田自動織機和IHI公司篡改數據、小林制藥公司含紅曲成分保健品致多人死亡……日本製造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斷凸顯,此次知名車企集體“爆雷”不過是一個縮影。

  “日本製造”的亂與憂

  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以“工匠精神”著稱;如今,接二連三的造假醜聞已令這一金字招牌失去光環。這背後的原因是多重的。

  過去幾十年,日本製造業成就顯著,但這也導致一些企業缺乏危機意識,安於現狀,不願進行必要的創新和改革。這種故步自封的態度使得企業在面對新技術、新市場時反應遲鈍,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日本前東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曾感慨,全球汽車業正朝著電動化、智慧化方向轉變,但日本人還開著過時燃油車,“已經被中國遠遠甩在身後”。

  此外,這與日本企業存在內部制度僵化與治理失效問題有關。許多企業員工有著“千萬不能質疑大老闆”的共識,董事會制衡作用微弱,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即便部分企業嘗試改革,但受到“派閥—官僚—企業”組成的強大利益集團影響,改革難以推進。

  另外,日本監管部門在標準制定、監督檢查、懲罰機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一些企業能夠輕易逃避監管和懲罰,客觀上減輕了造假代價。比如2017年,日産汽車被曝出“使用無資質檢驗員進行車輛出廠檢驗”的醜聞。日産公司稱,這種操作在工廠內持續了30年之久,並且從未有人意識到這樣做違反了相關規定。事發後,公司領導層並未受到處分,僅是“主動退回部分薪酬”。

  還有一點,相關人才不足讓有些企業鋌而走險。比如,三菱電機檢驗數據長期造假,背後原因之一就是人才流失導致公司缺少合格的檢驗人員,從而採取偽造數據的方式來應對生産壓力。

  最後,技術方面也出了問題。日本企業曾經在製造業技術上獨領風騷,但近年來,企業創新精神不足,技術優勢逐漸喪失。為保持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一些企業開始採取不正當手段來降低成本。比如,日本大型重工業公司IHI就靠篡改船舶發動機的燃油數據,以使測試數據看起來更“漂亮”。

  受傷的不只是“日本製造”

  企業頻繁造假對日本造成了多重傷害。以汽車業為例,《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汽車工業的範圍十分廣泛,同時是日本製造業的龍頭和臉面。如今深陷醜聞,令相關行業多年苦心經營的“品質安全可靠、管理精細”形象面臨崩塌。

  此外,由於造假事件曝光,多家日企的部分車型被叫停出貨,車企以及供應鏈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日本汽車産業製造品出貨額約佔整體製造業的2成、研發費用佔比近3成,很多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支柱産業汽車業受到嚴重衝擊,將可能拖累日本GDP的增長。

  頻繁曝出的造假事件,令日本製造跌落“神壇”。日本政府和企業必須進行深刻反思和全方位改革,不要再害人害己。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指出,日本民眾和世界各地消費者都在期待問題徹底解決,讓汽車更加安全。

  (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