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任麗君):“農業是個傳統的産業,很多的傳統産業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國家的支柱。它滿足了普通老百姓吃穿住行的絕大多數需求,而集中在傳統産業領域的大多是民營企業。”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道。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任麗君 攝)
自1993年履職全國兩會以來,劉永好一直在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與呼。如今,74歲的他看到,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他説:“作為一名創業43年的民營企業家,我經歷了太多的經濟週期。”他在1993年全國政協會議上作《私營企業有希望》發言時,中國民營企業的總銷售額不到400億,而今天一個企業的銷售額都可能有400億,甚至遠超400億。
劉永好説,這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強調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包括資源的配置、金融的支持等。他還關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正在修訂的過程中,“大家都非常期待,我們很多人都希望,這部法律能夠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得到貫徹落實。”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直接回應了公眾對民營經濟的關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扎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劉永好參加了這次座談會,對總書記所説的話有切身體會。他告訴記者:“民營企業敢闖、敢拼、敢擔當,中國有14億人巨大的市場,這在全球沒有哪個國家能比擬,這是我們的優勢。另外,還有我們的製造業,經過40多年的努力,‘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一張名片,在全球非常具有競爭力。而且,國家重視、支持民營經濟,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推動下,特別是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大家對未來民營經濟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我相信,通過發揮自身優勢,我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之路,是完全有可能的。”
當今國際環境錯綜複雜,站在中國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上,劉永好説道:“作為一名老的政協委員,我覺得有責任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引領和帶動一批企業家行動起來,在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産力、先富促後富、鄉村振興上作出我們的努力。”
作為民營企業的代表,劉永好相信,民營企業在新的格局下一定會有新的發展,併為廣大民營企業提出發展建議,“我們要利用好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質生産力來賦能我們的傳統産業,使之煥發新生,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