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古老神奇的黃帝陵古柏群何以青綠常在?
2025-04-01 16:11:39來源:西部網編輯:陸龍天

  “古柏參天黃帝陵,蒼煙繚繞曉風輕。”橋山之上,萬餘株古柏蒼勁,映襯之下,黃帝陵更顯肅穆莊嚴。

  千百年來,謁陵人、護陵人和當地百姓在黃帝陵及周邊大規模種植柏樹。目前,黃帝陵古柏群佔地3000多畝,共有古柏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餘株。

  黃帝陵古柏群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是天然的古柏群,而是千百年來由謁陵人、護陵人和當地百姓逐年栽植的。數萬株古柏,從何而來?傳説,從黃帝親手栽樹時起,人們便世代植柏,延續文明。

  在橋山大規模的植樹始於漢代。據《黃陵縣誌》記載:“漢唐兩代,橋山已開始大規模人工植柏。僅唐天寶年間栽松柏1400余株。”而橋山最早的專職護林員,則誕生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

  據軒轅廟中現存的碑刻記載,北宋嘉祐六年正月二十,祭掃黃帝陵回京的大臣上報,橋山栽植松柏很多,但成活者少,歷年損失大。宋仁宗立即命坊州(今黃陵縣)職官派專人維護,整舊栽新,當年在橋山種植柏樹1415棵。為了加大保護力度,北宋政府還免除了寇守文、王文政、楊邁等三戶人家的一切差役糧稅,特令他們專職守林。

  栽植、守護,再栽植、再守護。多年來,無數海外遊子在橋山中麓種植連根柏,黃帝陵古柏群有了“炎黃子孫林”“僑胞林”“僑心林”“思源林”等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古老又蒼翠的柏樹林,讓海內外中華兒女真實感受到了生生不息、從未斷絕的情感根脈。

  古樹是活著的自然遺産,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數據顯示,陜西省現有古樹名木72.7萬餘株。其中,散生古樹名木1.1萬餘株、古樹群271個71.6萬餘株,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2022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的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共有508.19萬株,其中,50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5株,均在陜西。這5株古樹,黃陵縣有3株,分別是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另外兩株分別是白水縣的倉頡手植柏,洛南縣的頁山古柏,均是側柏。

  一直以來,陜西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在全國率先頒佈施行《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為古樹名木撐起法律“保護傘”。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體系,實行五級林長“齊抓共管”“黨政同責”;首批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對每一棵(群)古樹名木進行身份認證、掛牌保護,明確養護責任到單位、到個人,並要求加強長勢瀕危衰弱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工作。同時,陜西還成功克隆黃帝手植柏、老子手植銀杏等珍稀古樹名木,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譽為“開創了中國古樹擴繁保護的先河”。

  為了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陜西還高位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對5棵50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提出“責任落實、科學監測、系統建檔、技術支撐、生境優化、安全保護、科學決策、持續投入、文化傳承”的要求,成立“5棵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專班”,並建立由9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全面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力度和科學化水準。

  同時,制定實施5棵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和黃帝陵古柏群、倉頡廟古柏群“一群一策”保護方案,制定印發《關於推進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的若干措施》《高品質推進全省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方案》,全面建立古樹名木分級分類保護責任體系,推動5棵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一樹一檔”“一樹一隊伍”保護措施落實落地,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監測結果顯示,截至目前,5棵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生境品質持續優化,生長狀況持續向好。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