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代行祭掃之禮,
讓思念如期抵達”
“方便忙碌的你!
我可以協助您
為往生親人獻上鮮花、清掃墓碑。”
……
時至清明,網絡上代祭掃服務悄然升溫。記者在電商平臺和二手交易市場發現,不少商家已經推出各類清明代祭掃服務,只需要提供委託人姓名及與已故人關係、已故人姓名、墓園具體位置、祭掃時間等即可開展清潔墓地、代燒紙錢、獻花致敬、誦讀祭文等服務,代祭掃的服務費在300~1000元不等。有商家透露,還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提供定制的代祭掃服務,具體項目和收費明細由雙方協商決定。
圖源:網絡
然而,不少網友對“代祭掃”的可靠性表示質疑和擔憂。據了解,因“代祭掃”引發的糾紛和投訴不在少數。例如,
報價混亂“獅子大開口”、收費不少卻不去掃墓、下載網絡視頻敷衍了事等等。甚至有詐騙分子專門借清明“代祭掃”服務實施“時令性”的電信詐騙。有商家對清明代掃墓、代號啕大哭開價高達千元;市民方先生購買標價為1998元的“代祭掃”服務套餐,卻遭遇“貨不對版”“代祭”的小視頻竟然顯示拍攝于約定祭掃日期的數天之前;市民蘇先生更是遭遇虛假“代祭掃”客服。他偶然發現“代祭掃”服務的廣告,與“客服”交流後轉賬3000元服務費。當他想跟對方再次確認祭掃時間時,卻發現自己已被拉黑……
那麼,
代祭掃到底靠不靠譜?
使用“代祭掃”服務時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規範這類新型服務內容?
上述“代祭掃”亂象觸犯了哪些法律法規?應當如何懲處?
上述“代祭掃”亂象,首先要區分接單商家為私人處理、個體經營、還是正規殯儀公司處理。正規開設從事殯葬服務的機構需持有民政部門頒發的《經營性公墓服務許可證》或《殯葬服務經營備案證》。如果服務提供者只是個人或不以殯葬服務為業的個體經營者,與請託人在社交平臺、非官方電子商務平臺偶爾約定,散客接單,應認定雙方構成委託合同關係,未按委託方約定如實履行義務的(如使用提前錄製的視頻或偽造祭掃現場),應按照合同糾紛處理,可依據民法典主張退款或賠償。
但是,對於非備案經營機構,接單“網絡代祭掃”需注意行為規範,如果擅自擴大經營範圍,從事如售賣鮮花、代燒紙錢、標價代哭、代舉行宗教儀式等經營性行為,違反了各地殯葬管理條例,可能會被認定為未經准許從事殯葬服務業。對於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性行為,或涉嫌非法經營犯罪。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相關規定,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産。
對於進行過經營備案的,合規開展殯葬業務的商家,如果未按約定如實履行義務的,或者未按照各地殯葬管理條例和殯葬服務指南實施政府指導價,消費者可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權,市場監管部門可責令商家退款、賠償損失,並處違法所得1至10倍的罰款。若情節嚴重,如多次欺詐、涉及金額巨大等,還可追加停業整頓或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
最後,“代祭掃”服務中收款後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可能涉嫌詐騙罪。以虛構客服、收款拉黑等形式實施的詐騙行為,金額達到刑事立案標準的,視情節嚴重程度,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消費者在使用“代祭掃”服務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消費者在選擇“代祭掃”服務時,應優先選擇正規渠道,通過正規墓園官網或民政部門認證的平台下單,避免輕信陌生彈窗廣告或私人連結。
在交易前需主動核實服務方的資質,例如要求對方提供營業執照、墓園合作證明,並通過官方電話確認其身份真實性。交易過程中,保留完整的聊天記錄、付款憑證,並與服務方簽訂書面協議,明確約定服務內容、時間、價格及違約責任。為驗證服務真實性,可要求服務方提供帶時間和地點浮水印的實時照片或視頻,避免對方使用網上下載或提前錄製的素材矇混過關。
對於推動“代祭掃”服務規範化,有哪些建議舉措?
網絡代祭掃作為“延伸性服務”項目,服務規範化還需各地政府民政部門將該服務類目納入規範標準。
首先,可以嚴格監管該服務準入門檻,要求殯葬服務機構在各地“殯葬服務管理系統”中備案代祭掃服務,嚴禁非法經營該類行為。
第二,加強行業協會內部監管,制定《網絡祭掃服務公約》,禁止“代哭”“代跪拜”等過度商業化行為。
第三,加強公眾宣傳教育,發佈防詐指南,普及正規服務渠道和維權方式,追本溯源解決“代祭掃”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