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中經評論:讓創新應用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
2025-05-02 12:02:53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蘇銳

中經評論:讓創新應用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_fororder_W020250502295281038243 (2)

資料圖 中國經濟網 董家朋/攝

  機器人不僅可以跑半程馬拉松,還可以做得更多。兩支機器人足球隊同臺“競技”,進行球技比拼;1.5公斤級的機器人展開激烈角逐,碰撞擊打;舞蹈機器人以藝術化表達,展現動作編排與平衡控制技術……近日,首屆具身智慧機器人運動會在江蘇無錫舉行。科技與體育融合,讓夢想照進現實。

  具身智慧是今年的熱詞之一。它強調賦予人工智能物理載體,讓其像人一樣擁有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慧的典型應用形態之一。有報告預測,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産量將超萬台,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2.39億元,佔全球半壁江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慧在內的未來産業。

  “比AI更重要的,是AI的應用。”《浪潮將至》一書中有如此判斷。其實,回顧每一次技術革命,在顛覆性創新之後,其真正的加速度和廣泛應用往往出現在應用場景的競爭中。試想,當AI産品和服務深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不僅能實現商業價值,也會促進AI的基礎研究和基建服務。與此同時,AI的大規模應用將對上下游産業帶來深遠影響,還能推動演算法的不斷優化與創新。可以説,正是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新質生産力得以茁壯成長。

  人形機器人是新質生産力的高地,也是技術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今年將開展未來産業創新任務“揭榜挂帥”,制定出臺生物製造、量子産業、具身智慧、原子級製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在我國強大創新能力、完備工業體系的支撐下,全國多地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産業佈局正在加速推進,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産業基金。在投資界,具身智慧領域的熱度也在不斷升溫。今年前3個月,具身智慧賽道的50多家企業獲得超60億元融資。

  當然,創新應用要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機器人不僅要“能跑能跳”,還得“能幹活”。去年,無錫一家自動化工程公司建起了國內首個參考汽車製造工況的機器人實訓基地,讓機器人跟著汽車工廠的實際需求“練本事”,也就是通過模擬汽車工廠的生産流程,採集機器人作業數據。未來,這些機器人可能會“入職”汽車工廠,和工人一起“搭班”造汽車。

  技術的發展從無捷徑可走,未來産業更是置身於一片未知的藍海。進一步説,AI的價值在於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能夠重塑用戶體驗,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些美好願景的實現,需要廣大開發者的智慧與辛勤付出,將強大的模型能力轉化為貼近生活、充滿創意的應用。如今,人形機器人邁出的每一步,都會成為具身智慧探索之路上的堅實腳印。

  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擬人化”。人形機器人産業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節奏,在決心、信心、耐心的加持下,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積累起更強大的産業驅動力,這正是中國科技應對技術封鎖的正確路徑。(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