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一動一靜”看外貿破局之道
2025-05-02 09:14:11來源:經濟日報編輯:蘇銳

  美國關稅大棒落地後,一股托舉我國外貿企業的合力迅速形成。與一些人預想中企業會手足無措的場景相反,“一動一靜”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邊,很多美國消費者坐不住了,多個中國電商平臺APP在美國的下載量節節攀升,反應更快的消費者甚至掀起了到中國掃貨的“反向代購”熱潮;另一邊,不少我國外貿企業主一如既往地淡定、忙碌。“我們靠能力,客戶離不了”“我們跟全世界做生意”,處變不驚的態度背後,是這些企業快速反應能力與韌性的體現。“動”與“靜”之間,盡顯“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

  實事求是地看,我國外貿企業並非沒有受到影響。儘管這些年我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明顯降低,但高企的關稅仍是實實在在的壓力。在2024年我國對美出口的5246億美元商品中,手機、電腦等各類機電産品是重要門類,紡織品、玩具、傢具等勞動密集型産品也佔比不低。這些行業涉及的就業人口龐大、中小企業數量多,穩住外貿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外貿企業該如何突圍?這些天,相關的討論有很多,比如與客戶協商分擔成本、拓展新市場、“出口轉內銷”、重新佈局供應鏈等,辦法不少,有些瞄準眼下,有些著眼長遠。不同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同,採取的措施各異,但共通之處有兩點:重視外貿多元化佈局,重視練就企業不被替代的真功夫。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任憑全球市場風雲變幻,外貿企業仍淡定破局,離不開這條重要策略。只有不過分依賴單一客源,廣泛佈局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善於用産品出口與供應鏈出海“兩條腿”走路,企業才能更好抵禦風險,發展才更穩當。

  開拓更廣闊海外市場是重要出路。放眼全球,不同市場各有特點,分散佈局是最優解法。對比來看,儘管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增長快,但規模有限;北美依舊是海外最大市場,新變化提出新挑戰;歐盟、日韓等市場較成熟,仍有潛力可挖;RCEP等區域政策紅利更充足。多一份合作,就多一重保障,也更有利於企業提升經營靈活度,鍛造風險緩衝帶。

  與國際市場的變動相對應的,是國內市場的穩定。背靠14億多人的國內大市場始終是外貿企業的“大後方”。如果説此前部分企業把商品轉投到國內市場,是為了暫時解決庫存積壓,那麼今後將“出口轉內銷”升級為長期戰略的必要性進一步增強。眼下,對於出口受阻嚴重的企業,當務之急是用好相關部門、電商平臺、大型商超等提供的各種渠道,盡可能去庫存,穩住現金流,保住基本盤。更長遠的規劃,還是立足産品本土化,解決各類“水土不服”問題,重新洞察和捕捉國內消費者需求,深耕自主品牌,完成一場從生産到行銷邏輯的變革。

  “關稅是短期過路費,産品才是長期通行證”——一位外貿企業負責人的回應,道出關稅博弈下的應變之法:最大的底氣往往源於自身實力。當美國買家發現跨越多國、拼湊七八家供應商才能複製中國品質,當只有中國商家支持小批量定制生産,當一家美國小店想要一站式購齊所有物資,只需找中國供應商時,難以複製的供應鏈優勢和産業集群效應,就成了我國外貿企業“以不變應萬變”的重要籌碼。

  構築更堅固的“護城河”,成本優勢是入場券,過硬品質與技術創新才是根本。進一步增強外貿企業的不可替代性,就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産品創新力,提高品牌議價權;繼續在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和全鏈條降本增效上下功夫,推動“中國製造”在全球産業鏈與價值鏈中實現新的躍遷。

  我國外貿企業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面對這些年美國濫施關稅的亂拳,不少企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應對經驗。危機中孕育新機,對於瞄準全球的中國企業,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借此機會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築牢風險防線,化被動為主動。畢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中,辦好自己的事,是唯一、最大的確定性。(作者:原 洋 來源:經濟日報)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