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這裡有“一寨兩國”,還有“上學出國、放學回國”的“小小留學生”—— 跨越國界的“胞波”情誼(邊城見聞)
2025-05-20 21:40:5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胡君顏

  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有一個神奇又美麗的村寨。一條國境線將其一分為二,形成“一寨兩國”趣觀;位於中國一側的銀井小學,只要不放假,天天都會迎來一群“上學出國、放學回國”的“小小留學生”……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邊城瑞麗,與緬甸山水相依。這裡的人們喜歡講述一個古老傳説:遠古的龍蛋孵出了中緬兄妹,血脈相連的種子已深深埋在這片土地上。“胞波”這個源自緬甸古語、意為“親戚”“同胞”的詞語,已在兩國人民口中念誦百年。

  如今,緬桂花香依然漫溢界河兩岸,日益活躍的文化交流引發更多迴響。跨越國界的胞波情誼,如同寨前流淌的溪水,浸潤著兩岸人家,分不開、扯不斷,源遠流長。

  “一寨兩國”——

  親密如同一家人

  國境線從中穿過的這座村寨,位於中國的一側名為“銀井”,傣語意為“鑲嵌美滿的地方”;緬甸一側稱為“芒秀”,意為“蘆葦茂盛的地方”。

  銀井村現為瑞麗市姐相鎮順哈村的一個村民小組。記者來訪時,正值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潑水節。激昂的象腳鼓鼓聲震耳欲聾,人們成群結隊涌向潑水廣場。大家手挽手,親密無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兩位身著絢麗花筒裙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一番細問後得知,一位是來自緬甸的佔喊,緊挨著的,是她在寨子裏結識的中國閨蜜妹鳳。

  佔喊今年25歲,老家就在緬甸的芒秀村,今年已是她來中國的第十二個年頭。從小學起,佔喊便在中國開啟了求學生涯。成年後,佔喊在這裡結婚、工作,最終定居下來,她的父母也跟隨她在銀井安了家。

  據順哈村黨總支書記岩靜介紹,今年潑水節,村裏特意邀請了眾多緬甸寨子的鄉親們。“從清晨到夜晚,大家不分國籍,盡情地相互潑水,傳遞美好的祝福。”岩靜説。

  佔喊早早便與妹鳳約好一起參加潑水節活動。正説著,村道邊冷不丁潑來一盆清水。剎那間,水花四濺。人們的頭髮被打濕,衣服也濕透了,卻又笑成一片。

  熱鬧過後,佔喊回到自己的攤位。自2005年起,依託“一寨兩國”跨國人文景觀,銀井村成為展示中緬民族文化、體驗緬甸民俗風情的熱門打卡地,吸引了五洲四海的遊客。如今,佔喊就在這裡的集市上售賣中緬特色産品。

  中緬兩國的茶葉、緬甸花梨木制作的茶盤……佔喊的攤位前常常圍著很多遊客,她總是熱情地給大家講述緬甸的文化典故,還會熟練地展示中國茶藝,為遊客們沖泡上一杯杯香茗。

  “什麼茶這麼香?”“是景邁山茶,有蘭香!”“這杯湯色濃郁的呢?”“這是緬甸的古樹熟茶。”佔喊笑著説,“茶也像我們一樣,如果不細説,還真難分清國籍。”因為熱愛茶文化,佔喊還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茶妹”,並在簽名中寫道:“人間一兩茶,解我三百乏。”

  不遠處,“一秋蕩兩國”的鞦韆在微風中晃動,邊境線上的水井亭刻著“胞波情無限,共飲一井水”的字樣。互市通婚,兩個寨子的人們親密如同一家人。

  “小小留學生”——

  文化交流使者在成長

  沿銀井市集一條街向前走,就是佔喊曾就讀過的小學——銀井小學。

  和佔喊讀書時一樣,銀井小學裏依然上演著“上學出國、放學回國”的獨特景象。

  二年級學生南英美的家在緬甸芒秀村。早晨,南英美和其他緬甸籍學生一起,在執勤民警護送下,穿過國門和公路,順利抵達學校。每天往返國門兩次,就讀于銀井小學的他們被稱為“小小留學生”。

  為了讓緬甸籍學生更便捷地通關入境上學,瑞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銀井分站為他們免費辦理優先候檢卡“一卡通”,還專門開通領取優先候檢卡的綠色通道。

  銀井小學校長孫加亮説,學校目前有92名學生,其中緬甸籍學生29名。他們和中國學生一樣享受同等的“兩免一補”等待遇,學習一樣的課程,很多緬甸籍學生的成績都非常優異。

  南英美喜歡在中國讀書。她的父母都以務農為生,“我想學好漢語,以後開個美容店,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

  課間鈴響,籃球場上,南英美嫺熟地運著球,她旁邊的搭檔是家住銀井村的鄭語桐。兩人配合默契,身姿矯健,運球、傳球一氣呵成。在銀井小學,她們一起上課,一起參加活動。“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南英美説。

  因為品學兼優,南英美每天都能領到2元錢的“胞波基金”作為零用錢。採訪中,她興高采烈地在學校門口買了5角錢一袋的小零食,想要分給大家。看著遞到眼前的小零食,記者真切地感受到這份跨越國界的純真和熱情。

  在瑞麗,有很多像佔喊、南英美這樣的跨境學生。其中,不少緬甸籍學生與佔喊一樣,長大後留在了中國。每天穿行于國界的“小小留學生”,正在成長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交流使者。

  國門書社——

  聽“水漲荷花高”與“積水而為海”

  “中國”“您好”“謝謝”在銀井小學不遠處的國門書社,工作人員楊萍站在黑板前,正在教簡單的中文詞彙。她面前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緬甸籍學員,聽著楊萍的發音,他們正在努力跟讀。

  楊萍小時候在緬甸和中國都讀過書,熟悉兩國語言的她經常在國門書社免費教中文,“這裡很多緬甸籍學員都在瑞麗務工,學會中文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

  來自緬甸的大學生昂佐莫正在讀一本初級中文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現在他的中文交流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同樣是來自緬甸的麻麻敏,之前在緬甸做護士,如今憑藉自己懂中文的優勢,在瑞麗為緬甸籍人員就醫做翻譯,收入穩定。

  “國門書社在中緬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同一座橋梁連接兩國,幫助兩國民眾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楊萍説。

  緬甸有一句諺語,“水漲荷花高”,意思是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這是來自緬甸的董臘扎上課時最喜歡給學生講的一句緬甸諺語。今年24歲的董臘紮在瑞麗一家培訓中心當老師,學生大多來自緬甸,跟隨父母來中國生活,家長希望孩子在中國接受更好的教育。

  董臘扎小時候就來到中國讀書,那時,他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外交官。“如今我雖然沒有做外交官,但是當老師也能為緬中文化交流添磚加瓦。”董臘扎説。當年與他一起來中國讀書的緬甸籍同學,現在有的回到了老家,在當地也教中文。

  在董臘扎看來,在中國接受教育的經歷帶給他的遠不止書本知識。“在中國,詩詞歌賦的場景都是具象化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也都融入了日常生活。”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水滴石穿”,這句話影響著他的為人處世。

  “中國古語講‘積水而為海’,是指把水積蓄起來可以成海,這與‘水漲荷花高’的道理有相似之處。”董臘紮在講課的時候,喜歡將緬中兩國的諺語、古文引入課堂。他希望學生能理解其中深意,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都懂得團結與合作的價值。

  在瑞麗採訪,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加入文化交融的潮流。中緬兩國的普通人,正用日常生活的點滴互動延續著跨越國界的“胞波”情誼,書寫著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美好篇章。

  (本報記者朱思雄、侯露露、張遠南、屈佩參與采寫)

  ■連結·雲南德宏瑞麗

  瑞麗市位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古稱動卯,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口岸城市。瑞麗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依,邊民長期睦鄰友好。

  依託地緣優勢,瑞麗在中緬邊境持續開展豐富多樣的國際教育合作,將國門教育打造為促進民心相通的紐帶。瑞麗創新辦學模式,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成立附屬國門中小學,吸引許多緬甸學生跨境求學。姐告、銀井等國門小學為緬甸籍學生提供免費教育,讓中緬學生共享義務教育福利,共同學習成長。瑞麗還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成中緬胞波友誼24小時智慧圖書館與國門書社,開設語言培訓課程和文化課堂。豐富多樣的教育合作,增進中緬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加深中緬胞波情誼。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