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説,是對多元體驗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詩和遠方”融入市井煙火,當綠水青山化作發展新動能,當文化旅遊融合持續上新出彩,生動展現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詩和遠方”連接“市井煙火”
每年5月,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萬畝玫瑰競相綻放,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花。
“這裡的花好美呀,然後空氣裏面都瀰漫著玫瑰花的香味。”遊客沈芯如説。
近日,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萬畝玫瑰競相綻放,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賞花。新華社記者 王安浩維 攝
玫瑰山藥、玫瑰豆花、玫瑰雞蛋餅、玫瑰手撕雞、香檸玫瑰、玫瑰鮮花包、玫瑰菠蘿飯……今年,當地創新推出一系列有關玫瑰的特色美食,讓“舌尖上的玫瑰”成為文旅消費新亮點。
“今天很榮幸能吃到一桌都是用玫瑰花製作的菜肴,特別浪漫。”遊客陳淑華説,“每一道菜都非常精緻,真的是一種‘舌尖上的享受’。”
新需求催生新供給,進而再度激發新需求。走心的旅遊服務,帶來的是目的地與遊客的“雙向奔赴”。
今年,姚安縣創新推出一系列有關玫瑰的特色美食,讓“舌尖上的玫瑰”成為文旅消費新亮點。新華社記者 王安浩維 攝
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羅曉梅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我縣的旅遊服務品質,打造良好的旅遊環境,我們的商家以及文旅企業也發放了大量的消費券以及優惠券,進一步拉動旅遊消費。我們也準備了多場次的文藝演出,部分熱門景點免收門票,博物館、紀念館等場館也免費開放,並提供免費講解服務,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從延長開放時間的知名景區,到創意迭出的新場景新景區;從人潮涌動的休閒街區,到彰顯個性的小眾縣城……近年來,文化和旅遊熱點“百花齊放”,産品和服務供給豐富多彩,文旅市場熱力十足。
今年“五一”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遊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
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長江流域恢復“水清岸綠、魚躍鳥飛”,古晉陽勝景“汾河晚渡”重現,雲南洱海“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美景常駐。
2024年7月11日,遊客乘坐電瓶車在伊春市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15年4月1日,中國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綿延數千公里的森林裏,林業工人們挂斧停鋸。
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林都”伊春,全面停伐後,依託林下廣闊空間積極發展生態經濟,特色森林旅遊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
“蹲腿哈腰嘛,嗨!腰刀就挂好,嗨!挺起個腰來,吆呵呵嗨!……”
崔健華是一名“林三代”,擔任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經理助理。憑藉森林號子以及對林區故事的熟悉,崔健華已是景區的“金牌導遊”。他説,“森林號子是森林文化的一種傳承,通過表演森林號子,拉近遊客與森林之間的距離。”
這是2023年5月21日的黑龍江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停伐後,林區景色更美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多了。在內蒙古,林區旅遊業發展逐步走上快車道。
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太平經營管護中心退休職工邢中華説,“剛開始我們接待遊客一天剛三四桌,後期逐漸增加到現在一天接待30多桌。現在旅遊勢態特別好,我們的收入也逐漸地增加,規模也逐漸地擴大。”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旅遊業為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據內蒙古森工集團數據,集團管理運營的景區、康養、食宿等項目2024年累計接待遊客74.46萬人次,較上年增長9.24%;實現旅遊收入7050萬元,同比增長62%。
文旅融合持續上新出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趨勢下,從循著博物館去打卡,到跟著演唱會去旅行;從美食之旅、紅色之旅,到非遺遊、研學遊,人們越來越注重旅行給予的“情緒價值”“文化味兒”。
5月1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熱鬧非凡,人聲鼎沸。新華社記者 楊華 攝
五月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特色主題演出,多彩戲劇巡遊,武侯祠從自身三國文化特色出發,通過“IP共創、場景煥新、內容迭代、業態優化”四大亮點為遊客打造沉浸式三國文化盛宴。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工作人員白珊伊介紹,“成都武侯祠不斷嘗試活態傳承三國文化,構建多層次文旅消費新場景,圍繞‘古風場景+非遺集市+沉浸演藝+交互體驗’推陳出新。”
遊客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欣賞特色主題演出。新華社記者 楊華 攝
從《把酒話英雄》到《夜映武侯》,主題沉浸式演出以三國文化為根基,依託博物館園林實景,多個點位融匯歌舞、古風器樂、雜技和朗誦等藝術形式為一體。
5月18日,遊客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心上《夜映武侯》主題沉浸式演出。新華社記者 楊華 攝
在位於江西修水縣的鹿鳴谷景區內,一批2000多人的研學團隊在老師以及景區導遊帶領下,在互動中探索自然、發現自然。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江西修水縣以“研學遊”破題,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知識課堂。修水縣鹿鳴谷景區行銷負責人江一帆説,“這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信心。通過這個科普研學的延伸,在團隊遊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賽道。”
據介紹,修水縣與500余家機構合作,2024年接待研學遊客超160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138億元。
研學遊團隊有序進入修水縣鹿鳴谷景區。新華社記者 郭傑文 攝
一業興,百業旺。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讓人們用腳步丈量山河、用心靈感受美好,為中國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