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中國供應商不只是資金、人力的合作,更是攜手共創;‘果鏈’離不開中國。”在20日閉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蘋果公司副總裁及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與《國際銳評》進行了交流。這幾天,在鏈博會現場,眾多跨國企業代表向《國際銳評》表達了類似的感受:“一小時內就能找到一大批優秀供應商”“中國供應鏈不僅全、規模大,而且響應很快”“對保障企業生産是個穩定器”……
作為維護全球産供鏈穩定暢通的重要國際公共産品,本屆鏈博會吸引了1200家展商參展,其中美國參展商數量比上屆增長15%,數量位列境外參展商之首;現場共簽署合作協議、達成合作意向超過6000項。展會還創造了多個“首次”:首次成立參展商聯盟、首次設置創新鏈專區、首次舉辦“鏈博首發站”新品發佈活動等。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會“鏈”味更足,鼓勵上下游聯合參展。比如蘋果公司攜手三家本土供應商一起亮相,凸顯了中國供應鏈的吸引力。
這次參展熱情之高、成果之豐富,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迫切需求。當前,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美國向全球發起貿易戰,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展會上發佈的《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和相關指數顯示,全球供應鏈韌性相對脆弱。2018-2024年間,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和創新指數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8.1%、7.7%和13.7%,而韌性指數年均複合增長率僅為3.4%。在這樣的背景下,展會的高人氣證明了一個硬道理:人們需要“連結世界、共創未來”。
事實上,從一杯咖啡到一台電腦,都離不開全球供應鏈的緊密配合。比如一輛智慧汽車就涵蓋了數十個領域、上萬家企業。展會上,不少跨國企業代表與《國際銳評》交流時表示,中國供應鏈在反應速度、成本效益、創新升級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沒有“中國鏈”的世界難以想像。這樣的信任與需要從何而來?
對企業來説,效率如同生命。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找到供應商,甚至“滿足複雜的需求”。美國GE醫療副總裁陳和強稱,“同樣的訂單,其他地方可能需要一到兩周來響應,而這裡只需要三天”。從霍尼韋爾南京工廠每秒生産9.5個感測器,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每40秒下線一台汽車,都是“中國速度”的直觀反映。
隨著數字化發展,中國供應鏈的成本優勢也越來越顯著。展會上,多家外企高管提到了在華“燈塔工廠”。截至2025年1月,全球“燈塔工廠”達189家,其中中國有79家、佔比42%,數量居世界首位。以法國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為例,它的供應鏈自主決策支持系統將準時交貨率提升30%,顯著優化了企業的庫存管理成本。
“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中國速度,也感受到了中國‘溫度’”。荷蘭路易達孚北亞區副總裁孫咏華説,今年6月公司在青島啟動食品科技産業中心,從簽約到拿到土地只用了3個月。從推出一系列經營便利化措施,到加強服務保障、簡化相關操作流程,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讓外企在華發展得更快、更安心。
不只如此,在當前智慧化浪潮中,“中國創意”還為外企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源泉。蘋果公司副總裁及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稱,公司正和本地供應商工程師一起,共同推動智慧化技術在中國供應鏈的應用。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尼娜·古德哈特告訴《國際銳評》,公司將與中國頂尖專家及人工智能企業合作,聚焦相關技術在手術中的應用,幫助醫生提高診療效率。
事實表明,只有全球供應鏈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增強供應鏈韌性。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和製造業大國,中國持續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貢獻了寶貴的“確定性”。
“我每個季度都要到訪中國……中國鏈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不可或缺。”在近日接受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專訪時,荷蘭皇家飛利浦全球首席執行官賈博瑞稱,參加鏈博會對飛利浦意義重大,公司將在創新、製造領域進一步加大對華投資。
像飛利浦一樣,一大批外企正不斷擴大在華佈局,建立起從研發、製造到服務的完整價值鏈。它們在華供應鏈夥伴動輒達千家,特斯拉、大眾、通用等跨國汽車企業的零部件本地化採購率已達90%以上……正如松下集團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所説,只有通過“接地氣”的方式開展在華業務,才能獲得長足發展、打造全球競爭力。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