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人以四季為筆,以沃土為紙,寫就了一部綿延千年的“鮮味”長卷。當湖南耒陽春筍破土而出,當天津桑梓西瓜蒂落瓜熟,當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膏肥味美,當重慶奉節臍橙開園上市,人們始終遵循著自然的韻律,在四季更迭中品味“中國味”。國際在線推出“鮮味中國 四季農香”系列報道,以此解鎖各地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在四季農香中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當朝陽灑在湖南省衡南縣,魚粉店店主莫海歸每天都早于食客醒來,準備食材。
“我從十幾歲開始跟著師傅在廚房裏學廚,在外工作了20多年,2014年的時候回到衡南縣雲集鎮,開了一家魚粉店。”當一陣摩托車的轟鳴漸漸靠近、停止,等到莫海歸“滿載而歸”,一天的生意才正式開始。
魚粉,魚在粉前,這也是衡陽米粉不同於其他米粉的根本。
衡南水系發達,湘江自西南向北流通全境,數百條河港小溪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水中産出的草魚,從色、香、味上奠定了一碗魚粉的基礎。
“店裏選的魚都是本地草魚,特點是煮出來湯色濃白,魚肉緊實,不容易散。”30多年的煙火人生,早起挑魚,是莫海歸尋“鮮”的開始;廚房案板上,只有極少的調料,也是為了保持草魚的鮮美;餐桌上,也並未準備任何調味品,更是擔心破壞這一碗鮮甜。
七點剛過,店裏迎來首位顧客,莫海歸打開灶火,烹煮起今天的第一份魚粉。
現點現做,這是衡南魚粉的特色之一,究其目的,便是追求一個“鮮”字。
“衡陽有一句老話:魚吃跳、雞吃叫。一條鮮活的草魚,煮出來的味道絕對不一樣。”在莫海歸用烈火加速這一份鮮甜的到來時,妻子雷建容正在一旁烹煮米粉,浸泡後的米粉只需短暫地過一遍熱水。倒入碗中前,雷建容盡可能瀝幹米粉中的水分,避免稀釋魚湯的本味。
當大地之精與河湖之珍燴于一鍋,這碗人間煙火,也提前開啟了衡南人夏季的火辣。
草魚鮮美,衡南人對於米粉,也有著自己的要求。
“衡陽米粉的特點在於比較細,容易入味,口感比較爽滑,主要原因是我們都選用本地優質的早稻米,採用傳統的工藝製作。”米粉生産廠廠長肖志輝介紹,因選料和工藝講究,其生産的米粉遠不只在本地銷售,還暢銷廣東、重慶等地。
這一根根纖細的米粉雖能連接多地,但這片大地上産出的米粉原料,更是聞名全國。
“我們衡南縣從2007年開始就承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早超晚優、種三産四’豐産工程,當時我們的早稻畝産達到了630.9公斤。”衡南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主任甘宗恒介紹,此後的多年間,農業大縣衡南縣都在承擔湖南雜交水稻的多項實驗示範任務。
7月14日,位於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竹村的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産攻關衡南示範基地早稻迎來測産。經過嚴格測算,該基地2025年早稻平均畝産753.2公斤,較去年提升15.4%,再創歷史新高。
一位“老農人”曾經的禾下乘涼夢,如今讓衡南的這一碗人間煙火,持續滾燙。
眼下正是衡南的“雙搶”時節,農民們一邊收穫,一邊播種。在這片土地上勞作千百年的人們,就其所需,其實也不過是一碗人間煙火。(文 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