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人以四季為筆,以沃土為紙,寫就了一部綿延千年的“鮮味”長卷。當湖南耒陽春筍破土而出,當天津桑梓西瓜蒂落瓜熟,當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膏肥味美,當重慶奉節臍橙開園上市,人們始終遵循著自然的韻律,在四季更迭中品味“中國味”。國際在線推出“鮮味中國 四季農香”系列報道,以此解鎖各地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在四季農香中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篇以蓮咏志的千古絕唱,如今在長江之畔、武漢城南的江夏,有了新的注腳。這裡三分青山疊翠,三分碧水繞城,還有三分沃野平疇,孕育出千畝蓮池,每年産出上萬噸蓮子,是我國子蓮種植面積最大的區縣之一。
這方蓮田的新生,離不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楊美和其科研團隊的努力。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楊美團隊以科研為鑰,破解蓮産業升級密碼,培育出20余個秋荷系列品種,打破傳統荷花的季節限制,將觀賞期延長2個月;同步優化子蓮品種,讓蓮子口感更清甜、産量顯著提升,受到市場廣泛歡迎。
江夏以萬畝荷塘為紐帶,串聯“賞蓮、食蓮、品蓮”的休閒旅遊業態,讓單一作物變成融合生態、文化、經濟的鄉村名片。這朵蓮,早已超越植物本身,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實踐,用生態優勢築牢産業根基;是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典型樣本,以創新引領産業突破;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讓萬家農戶共享産業發展的成果。
江夏的“愛蓮新説”,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産業故事,映照了“以生態為基、以科技為翼、以民生為本”的清晰路徑,讓每一寸沃土都結出“振興之果”,讓每一份“中國鮮味”都傳遞出時代的蓬勃力量。(文 胡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