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當超八成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美國不應再視而不見
2025-09-23 19:54:4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當地時間9月22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在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上,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6國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而就在一天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葡萄牙也作出同樣決定。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維護‘兩國方案’的一切可能,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和平與安全中比鄰而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支持以“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

  至此,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57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佔比超過80%;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有4個承認巴勒斯坦國,佔比80%。顯然,承認巴勒斯坦國成為國際共識。

  為何國際社會在此時掀起這場 “承認潮”?聽聽加沙廢墟裏的哭聲吧。“加沙地帶的饑荒與遭到的破壞已超出人類容忍極限。”——這是英國副首相拉米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的表態。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超過6.5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6余萬人受傷。聯合國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日前發佈報告,認定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犯下種族滅絕罪行。

  目前,局勢正向更加危險的方向發展。9月,以色列對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發動空襲,連作為美國盟友的卡塔爾也未能倖免。以官員甚至威脅未來有可能全面吞併約旦河西岸地區,而這被視作是巴勒斯坦國的核心領土。國際社會的耐心快被耗盡,西方各國政要面臨的國內輿論壓力也升至臨界點。在此背景下,多國選擇承認巴勒斯坦國作為政治回應,以避免發生更大的災難。

  與此同時,這一波“承認潮”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兩國方案”不可替代,必須強化對這一方案的政治支持。國際社會公認的“兩國方案”,是指建立一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隨著以色列興建“隔離墻”以及其他安全防衛工程,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社區被割裂和壓縮。加上美國一邊倒地支持以色列,“兩國方案”遭遇挑戰。如今,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23個月,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道災難。國際社會意識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必須堅持“兩國方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與《國際銳評》交流説,“兩國方案”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現實出路,承認巴勒斯坦國是落實該方案的重要步驟之一。西方陣營的立場轉變不僅是對巴勒斯坦的道義聲援,更為“兩國方案”實施增強了民意基礎。

  往深裏看,這一波來自美國傳統盟友的“集體轉向”,被外界視為美國在巴以問題上陷入外交孤立。過去十多年,華盛頓幾乎放棄了公正調停的角色,對以色列定居點擴張持續默許,不斷侵蝕“兩國方案”的生存空間。就在18日舉行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當14 個理事國一致支持加沙永久停火決議草案時,美國再次動用 “一票否決權”。這是美國在安理會關於加沙衝突的表決中第六次行使否決權。此外,自2023年10月以來,美國已向以色列交付超過9萬噸美式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美國前駐北約大使羅伯特・亨特説:“正是美國的默許與輸血,才讓以色列有恃無恐、為所欲為。”

  如今,面對多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浪潮,美國僅輕描淡寫地表示“優先關注人質釋放和以色列安全”。“中東觀察網”稱,華盛頓在巴以問題上正在被世界孤立。中東資深記者賈西姆・阿扎維批評説,“外交孤立無法維護美國利益。歷史一再證明,逆流而行者,終將自食其果”。還有分析認為,如今西方多國“集體轉向”,既是對美國領導力缺失的回應,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嘗試重構和平框架的努力。

  “承認巴勒斯坦國”是實現正義的第一步,但遠非終點。從加沙逃到都柏林的巴勒斯坦難民加林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説,“‘承認’帶來了希望,但希望是不夠的,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行動”。不少分析指出,作為以色列行動背後最主要的支持者,美國如果拒絕作出實質性改變,巴以局勢難以迎來真正轉機。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週年。實現巴以和平,是加沙廢墟上渴望重建家園的民眾的期盼,是中東地區渴望穩定的國家的訴求,更是國際社會必須扛起的責任。作為巴以問題至關重要的第三方,美國應直面全球超八成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現實,放棄單方面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支持實施“兩國方案”。加沙戰火不能再繼續燃燒,巴勒斯坦問題不應成為世界無法癒合的傷口。(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