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府宣佈,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將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這一重要宣示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閃評》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蘇慶義、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丁如,解讀中方重要宣示。
01 中國將“不尋求”的是什麼?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通常是給予發展中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在開放程度、義務履行及過渡期等方面的優惠安排。
世貿組織官網介紹特殊和差別待遇
蘇慶義認為,中方宣佈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總體可概括為“存量不動、增量不要”:
“中國不再要求較低水準的開放程度和義務、較長時間的實施過渡期等特殊和差別待遇;不過,以往已經完成的談判裏已有的特殊與差別待遇不會被取消。”
丁如也強調,中方宣示當中的“新”字格外重要。
既往達成的協定中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 中方繼續享有
已生效的世貿組織協定(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定TRIPS、漁業補貼等)裏已有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中國將繼續保留和享有。
在未來新協定的談判中 中方不再尋求特殊與差別待遇
在未來新協定的談判中,如關於電子商務、産業補貼、投資便利化等領域的談判,中國不再以“發展中成員”身份要求額外過渡期、豁免或更低義務。
丁如特別指出,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並不等同於中國放棄發展中成員的“身份定位”。
02 為什麼現在做出這一重大決定?
總結一句話,就是“能力到了、擔當有了”。
經濟躍升,能力增強
蘇慶義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且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這為中國在WTO中承擔更多責任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通過承擔更多責任來推動全球貿易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長期研究,決策有據
丁如認為,中國宣佈“不再尋求新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是長期研究的成果。相關研究從2020年甚至更早就已展開。多個專家團隊通過多條渠道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包括分領域放棄“特殊與差別待遇”等多種選擇。
03 對世界多邊貿易體系的支持
兩位受訪專家認為,在當前多邊貿易體系面臨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挑戰的背景下,中國這一決定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聯合國官網截圖
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系 抵制單邊和保護主義
蘇慶義認為,在當前多邊貿易體系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此舉起到示範作用,希望通過自身承擔更多責任來推動其他國家維護多邊貿易體系。
“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違背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和約束關稅原則,損害多邊貿易體系,中國決定是對此的有力回應;中國希望通過自身行動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改革和完善。”
堅定支持世貿組織 推動完善全球貿易體系
丁如認為:
中方的決定被視為對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支持,尤其是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面臨困局(包括美國阻撓上訴機構成員遴選等)的背景下;
中方放棄作為發展中成員的某些制度性權利,是為多邊談判注入動能,推動談判順利進行;
中方此時宣佈這一決定,也是為即將舉行的世貿組織第14屆部長級會議(MC14)做準備,營造有利的話語環境和談判氛圍;
中國希望通過自身的調整和努力,激發多邊談判的動能,推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重啟和全球貿易體系的完善。
04 中方強調三個“不會變”
在宣佈不在世貿組織談判中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的同時,中方強調,中國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的三個不會變:即中方作為發展中成員的地位不會變,捍衛發展中成員正當權益的決心不會變,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立場不會變。
丁如就此表示,在世貿組織體系下,發展中成員身份是自行認定的,並無統一標準或指標來衡量。所以,中國宣佈“不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僅僅意味著在未來新增談判中主動放棄階段性優惠,並不涉及對中國作為發展中成員的身份認定問題。
在蘇慶義看來,三個“不會變”展現了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積極作為和責任擔當:
“中國作為世貿組織發展中成員的地位不會改變,這是由中國的客觀發展情況決定的;同時,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將更好地維護髮展中成員的利益;此外,中國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立場不會改變,將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這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成員的利益。”
記 者 | 魏宇晨
簽 審 | 龔 晨
監 制 | 陳 濛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