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雨晴):細雨灑落在延安的黃土地上,紅旗在山風中獵獵作響。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為深切緬懷革命先輩的熱血征程,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調研采風活動於10月16日至18日在延安開展。
“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調研采風活動於近日在延安開展。(王雨晴 攝)
走進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楊家嶺革命舊址,人們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那是長征的腳步,是延安的火光,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脈搏。幾十年前,這片土地孕育了改變中國命運的精神力量;今天,它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世界講述著關於理想、信仰與奮鬥的故事。
“Unbelievable(難以置信)!”這是兩位德國遊客在參觀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時最直接的反應。儘管溝通有限,但那份震撼是相通的。展館講解員張曉芹回憶説:“雖然當時我只能用簡單的英語介紹,但能看出他們一次次被紅軍長征的壯舉所打動,他們能感受到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那是一種信仰的能量。”
延安革命紀念館(主辦方供圖)
八十多年前,美國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寫下了《紅星照耀中國》,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斯諾曾表示:“在那些獻身於他們認為完全正義的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訪客眼中,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精神,早已不只是中國的歷史敘事。它們代表著人類面對困境時的信仰與勇氣,是一種跨越國界的精神共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磊(王雨晴 攝)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磊表示,紅色精神不僅是中國革命年代的精神豐碑,更在當今展現出跨越時空的思想張力與現實生命力。紅色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適性,其中蘊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內涵,依然是支撐中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進自主創新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劉德中(王雨晴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劉德中認為,紅色精神的核心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自力更生的堅定意志。這不僅構築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坐標,也映照出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在人類面臨困境與抉擇之時,該如何堅守理想、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國際傳播的語境下,紅色精神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種情感共鳴、一種文化表達,成為能夠被世界理解與感受的“精神敘事”。
王磊進一步指出,當今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紅色精神所蘊含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胸懷天下的價值內核,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撐,也為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貢獻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長征早已結束,但中國的“新長征”仍在繼續。它不再是翻越雪山草地的征途,而是走向高品質發展、科技創新與全球互利共贏的新征程。紅色精神正在當代中國的外交、科技、綠色發展等領域延伸。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訴説著“理想是如何照進現實的”。
採訪這天,延安下著雨。雨滴敲打著紅磚,打濕了青苔,也洗亮了那幾行金色的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不僅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也是全人類都能理解的語言。它提醒人們:無論世界怎樣變化,信仰的光,總能穿透風雨;而延安的山河,依舊在向世界講述——理想的力量,從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