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綜合報道:7月初,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天體引起多國天文學家注意,這顆天體是人類觀測到的從星際空間進入太陽系的第三位“星際訪客”,現已被命名為“3I/ATLAS”,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佈資料稱,該彗星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且將始終與地球保持安全距離。
哈勃望遠鏡于2025年7月21日拍攝的“3I/ATLAS”照片。(圖片來源:東方IC)
“3I/ATLAS”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據新華網報道,天文學界常用偏心率來描述軌道形狀。例如,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幾乎是圓形,其偏心率接近0。偏心率在0和1之間,軌道為橢圓形。偏心率大於1,則為雙曲線,按照這種軌道運動的天體會在星際間漫遊,又稱“星際訪客”。
關於此次發現的“3I/ATLAS”,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佈的資料稱,該彗星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且將始終與地球保持安全距離。其最接近地球時距離約1.8個天文單位(約2.7億公里)。該彗星預計將於2025年10月30日前後抵達近日點,屆時將距離太陽約1.4個天文單位(約2.1億公里)。
歐洲航天局指出,根據“3I/ATLAS”的運行軌跡,天文學家懷疑該彗星可能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的彗星。它可能比太陽系還要年長30億年,而太陽系本身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
“3I/ATLAS”發現水活動痕跡
目前已知太陽系的首個“星際訪客”是發現于2017年10月的雪茄型長條天體“奧陌陌”,最長處約400米。2019年發現的天體“21/Borisov”是目前已知光臨太陽系的第二位“星際訪客”,據分析是一顆彗星。此次發現的“3I/ATLAS”是人類觀測到的從星際空間進入太陽系的第三位“星際訪客”。據美國《天文學》雜誌報道,與之前發現的兩顆星際天體不同,“3I/ATLAS”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他們得以管窺另一個恒星系統的化學成分。奧本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羥基”這種陽光分解水蒸氣産生的副産物,在“3I/ATLAS”上發現了水活動痕跡。水是科學家研究彗星活動的重要尺規,這一發現為科學家提供了參照基準,使他們能夠將這顆彗星與太陽系本土彗星進行對比。
“當我們從星際彗星探測到水——哪怕只是它微弱的羥基紫外線回波時,我們就是在解讀來自另一個行星系統的訊息,”奧本大學物理學教授丹尼斯·博德維茨説,“它告訴我們,構成生命化學成分的物質並非我們獨有。”(陸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