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頻繁亮相於英國街頭。今年九月,中國某品牌電動汽車在英國的汽車銷量達到11,271輛,是去年同期的十倍之多。顯著的增長水準表明,英國如今已成為該品牌在中國以外的最大市場之一。
近日,全球性對話網絡平臺The Conversation刊載的一篇文章關注到,曾經由西方傳統車企主導的汽車行業格局,如今正在被新能源汽車品牌重塑,中國新能源車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
那麼,中國新能源車企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又給老牌汽車企業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文章截圖
中國新能源車企崛起路徑
文章指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確保了製造電動汽車所需的鋰和鎢等關鍵材料的供應,並自主生産電池,減少了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同時,比亞迪建造了超級工廠和工業園區,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尤其是電池研發投資,成效顯著。
此外,積極的定價策略也是關鍵因素之一。例如,比亞迪“海豚沖浪”在英國的售價為18,650英鎊,不到入門級特斯拉Model 3售價的一半,而後者起售價約為39,000英鎊。
老牌車企為何落後?
文章分析認為,與中國新能源車企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西方老牌車企過於依賴曾經取得的成功,過度自信,缺乏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力。
在市場預測方面,老牌車企通常採用線性思維,認為汽車的速度、功能和性能隨時間逐漸獲得提升。然而,技術創新往往呈跳躍式發展,因此老牌車企在開發新産品時面臨諸多複雜問題。
此外,老牌車企還常常忽視顧客的需求。過去二十年,新車價格大幅上漲,漲幅超過收入增長,而許多老牌車企卻只專注于為富裕消費者提供“高端汽車”,導致市場範圍狹窄。
同時,老牌車企內部也存在創新分歧,高層管理者與基層員工對公司創新能力的認知存在巨大差距,類似于黑莓和諾基亞等手機公司曾面臨的困境。
這好比跳高運動的技術演變歷程。
文章截圖
多年來,跳高技術經歷了“剪式”“跨越式”“背越式”等多次技術革新,其中“背越式”目前被普遍使用。而一些老牌汽車企業正拼命保住相當於跨欄跳的技術(汽油和柴油汽車),拒絕學習背越式跳高(開發新能源汽車)。
文章説,這種固執保守的態度,使得老牌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的浪潮中逐漸落後。指望從老款車型中賺取可觀利潤,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策略。
傳統車企如何破局?
那麼,老牌汽車製造商該採取什麼發展措施呢?文章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改變與供應商的合作方式。老牌車企通常採用基於交易和價格的採購模式,這種模式不利於創新和供應鏈的韌性。未來,車企應與供應商共同投資于發展,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二是開發創新能力。老牌車企不僅要在電池技術上發力,還要學習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其他技術領域進行創新,打造包括科技和人工智能公司在內的企業網絡,協同發展。
·三是更加注重滿足客戶需求。老牌車企除了改善駕駛體驗外,還應與地方政府和基礎設施提供商緊密合作,解決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的擔憂。
文章最後説,這些變化是實質性的,只有採取更加開放和協作的方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老牌車企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淘汰。
策劃 | 魏宇晨
編譯 | 龔晨
簽審 | 陳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