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第28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期間,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引發外媒熱議。“協議將使雙方受益,包括供應鏈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為雙方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啟新篇章”“有助於克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國際輿論認為,有關成果體現出中國與東盟對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承諾,為推進區域經濟深度融合樹立了新的里程碑,給全球經貿合作注入更大動能,具有重要示範效應。
3.0版升級議定書的簽署,離不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深厚的合作基礎。自1991年開啟對話進程以來,中國與東盟走出了一條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區域合作道路,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關鍵引擎。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增多的形勢下,雙方合作依然“逆勢而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9.6%,雙方貿易規模穩步提升,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夥伴。
作為雙方對外商談和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3.0版升級備受矚目。與2010年全面建成的1.0版以貨物貿易自由化為核心、2019年生效實施的2.0版關注服務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相比,升級的3.0版適應國際經貿發展新趨勢,深入拓展新興領域、全面提升開放水準、著力促進包容發展。其中,既涉及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現有領域,也包括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在開放方面,3.0版聚焦規則與合作領域,作出了中國和東盟各自自貿實踐的最高水準承諾,致力於讓雙方企業和人民都能夠從區域經濟增長中受益。這是雙方落實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重要共識的標誌性成果。
此次簽署後,中國與東盟將分別履行各自國內核準程式,推動議定書儘早生效實施。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翟崑對《國際銳評》分析説,自創立以來,中國-東盟自貿區始終引領東亞區域合作潮流。從1.0到2.0再到3.0,這種遞進式發展不僅體現了雙方對經貿合作規律的深刻把握,更通過數字與綠色規則創新、標準互認體系重構、供應鏈韌性提升,將自貿區從“量的積累”推向“質的飛躍”。在當前逆全球化衝擊多邊體系的背景下,這一創新為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新的“亞洲方案”。
隨著更現代、更高效、更具韌性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體系全面建立,釋放的利好是多方面的。對於中國與東盟而言,自貿區3.0版將釋放巨大的制度紅利,進一步鞏固中國作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推動雙方産業深度融合,打造更穩定的區域産業鏈“內循環”。對全球來説,則樹立了區域合作的新標杆。
一方面,自貿區的3.0版升級聚焦制度型開放,相關規則將提升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樹立“新範式”;另一方面,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自貿區3.0版將與越南-歐盟自貿協定等形成規則介面,為跨區域制度對接提供試驗場。這種“開放而不排他”的模式,將使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
在當前全球産業鏈重構、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通過數字貿易規則創新、爭端解決機制優化等方式,成為區域經濟的“穩定錨”。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與東盟跨境電商交易額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成為雙方貿易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中方此次談到,將以此次議定書為契機,加快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産業互融互嵌,把互利共贏的蛋糕不斷做大做優。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關係承前啟後的關鍵年份。自5月以來,《東盟共同體願景2045》《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6—2030)》等一系列規劃發佈,勾畫出東盟未來20年發展的新藍圖。在此基礎上,未來如何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推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邁向更高水準?中方此次提出三點倡議,呼籲讓戰略互信更加堅實、讓利益融合更加深入、讓情感聯結更加牢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向《國際銳評》指出,這三個倡議層層遞進,戰略互信是前提、利益融合是基礎、社會和民意是根基,三者協同將更好地促進中國和東盟未來合作與發展。
國際風雲越是變幻,越要把穩合作之舵、同築共贏之路。日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作出專章部署,強調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此次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籤署,就是落實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可以期待: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將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