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圖:彭章霞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到“中國天眼”FAST發現脈衝星數量突破1000顆;從DeepSeek帶來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潮流,到自研腦機介面植入人腦獲得新突破……來自我國的科技成果接連驚艷世界。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宏觀層面,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速融合,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目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碩果盈枝,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未來五年,正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十五五”規劃建議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並將“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戰略任務進行專章部署,既具備前瞻性又凸顯緊迫性。
搶抓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科技創新是“先手棋”。當今時代,科技向産業直接轉化的進程加快,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産業發展的圖景。放眼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誰在科技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面對複雜變化的發展環境,科技創新是“安全閥”。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只有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牢牢把握科技和産業發展的新機遇,不斷開闢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科技實力實現大幅躍升,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佈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實現更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也離不開高水準創新人才。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高精尖人才數量、人才整體品質和人才創新活力,對實現跨越式發展能夠産生效率倍增效應。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與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構築人才競爭優勢,就要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比如,推動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同時,圍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深度嵌入課程體系,充分激發青年學生持續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創新成果向産業應用更好轉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自立自強。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我國科技創新的浪潮將會繼續與時代共振,奔涌向前,推動中國經濟續寫新的篇章。(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製圖:彭章霞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到“中國天眼”FAST發現脈衝星數量突破1000顆;從DeepSeek帶來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潮流,到自研腦機介面植入人腦獲得新突破……來自我國的科技成果接連驚艷世界。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宏觀層面,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速融合,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目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碩果盈枝,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未來五年,正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十五五”規劃建議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並將“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戰略任務進行專章部署,既具備前瞻性又凸顯緊迫性。
搶抓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科技創新是“先手棋”。當今時代,科技向産業直接轉化的進程加快,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産業發展的圖景。放眼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誰在科技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面對複雜變化的發展環境,科技創新是“安全閥”。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只有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牢牢把握科技和産業發展的新機遇,不斷開闢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科技實力實現大幅躍升,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佈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實現更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也離不開高水準創新人才。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高精尖人才數量、人才整體品質和人才創新活力,對實現跨越式發展能夠産生效率倍增效應。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與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構築人才競爭優勢,就要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比如,推動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同時,圍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深度嵌入課程體系,充分激發青年學生持續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創新成果向産業應用更好轉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自立自強。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我國科技創新的浪潮將會繼續與時代共振,奔涌向前,推動中國經濟續寫新的篇章。(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