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11月6日報道,在西方氣候政策支持動搖之際,中國清潔能源的強勢崛起為全球轉型注入強勁動力。這既推動《巴黎協定》持續落地,又大幅降低全球清潔能源成本,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經濟的綠色能源選擇。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説,全球向清潔能源的轉型正在加速推進——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崛起為清潔技術超級大國。中國在該領域的大規模製造業投資,已推動清潔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使其在許多市場無需或只需少量補貼即可與化石燃料競爭。
文章説,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時,鮮有人預料到中國清潔技術製造商能如此迅速地實現大規模擴張,尤其在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及電動汽車領域——彼時這些産品遠未普及。
中國製造商正向全球市場大量供應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和電動汽車。如今,太陽能發電的實際成本,不到2015年分析師所預測的2025年成本水準的一半。
目前中國市場中,電動汽車價格已低於燃油車,本土汽車廠商推出的平價車型正促使西方汽車製造商降低價格。而中國在汽車與電網級儲能電池領域的産能快速提升,也顯著壓低了這類産品的成本。
文章指出,清潔能源成本的急劇下降,正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富裕國家氣候資金大幅縮減的困境,使其能夠以低成本來發展綠色能源。以印度為例,印度企業已經開始向中國製造商採購太陽能電池板和儲能電池,無需依賴西方國家的補貼融資。
分析師認為,隨著中國製造的清潔能源設備成本大幅下降,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視為經濟且可持續的能源選擇。
文章認為,中國的這一成就尤為重要,因為儘管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縮減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支持,並且本屆美國政府已宣佈退出《巴黎協定》,但中國卻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佔據著越來越核心的位置。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
編輯 | 董晨嘯
簽審 | 李修莉
監製 | 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