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打拳”的機器人引來眾多人圍觀;醫療展區集中展示一系列前沿照護科技;可垂直起降的“空中專車”讓未來“打飛的”不是夢……正在上海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國際銳評》評論員深切感受到科技融入生活的巨大魅力。進博“全勤生”霍尼韋爾大中華區總裁余鋒稱,這是一個充滿“火花”的地方;進展臺不到10分鐘就認識了新朋友、15分鐘就達成合作意向,展現了進博會的強大吸引力。
作為全球共享創新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進博會集中展示了461項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一系列全球首發、亞洲首秀和中國首展層出不窮。前七屆進博會以來,共累計展示3000余項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充分印證了中國大市場正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利潤場、應用場。以美國GE醫療為例,公司今年的新品數量、全球首秀規模及中國創新“濃度”均創歷屆新高;全球首秀的一款脊柱手術機器人讓手術全程可視化、實現亞毫米級精度定位,將造福廣大病患。
對世界而言,今年尤其是充滿“新”意的一年。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明確部署。其中,“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位列“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首。“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等具體舉措,讓跨國公司看到了更多機遇。作為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後舉辦的首場重要經濟外交活動,第八屆進博會涌動的滿滿“新”意,給外企注入了發展新動能。
作為全球前沿要素的匯聚地,進博會為全球新品、新技術提供了即時反饋,為商業化落地開設了“直通車”,成為推動開放創新的“加速器”。美國康寶萊中國區總裁蔡孟紅告訴《國際銳評》,此前連續三屆在進博會上展出的一款運動營養系列産品,已于2021年正式在華上市並實現本土化生産,見證了進博會的“溢出效應”。
立足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外企通過進博會還找到了長久發展動力。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新興産業發展迅速,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行業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外企帶來廣闊發展前景。拜耳中國及東北亞區傳播副總裁張蕾説,公司去年在上海落地了生命科學共創平臺,計劃在較短時間內孵化10至15家生命科學企業,“一個能催生全球性創新行業的市場,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而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也充分為外企的創新賦能。目前,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場景化創新生態。從消費端看,中國市場的超大樣本、超快速度、超高要求,讓外企得以充分打造競爭力。不少跨國企業負責人告訴《國際銳評》,中國消費者在很多領域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費需求非常領先,是全球創新的驅動引擎。就像他們所説,“如果能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那麼全球大部分的需求都能滿足”。
從合作夥伴看,中國的蓬勃創新力讓外企找到了眾多同行者。目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全球百強創新集群上榜數量、高水準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第一。進博會參展商聯盟主席、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葉鴻慕説,公司所有産品的研發,都得到了位於上海浦東的研發和創新中心的大力支持;現在他們的團隊已經開始為明年的進博會做準備了,因為要確保推陳出新。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費銘遠告訴《國際銳評》,公司近年來在華進行多項“里程碑式投資”、實施本土化開放創新,已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構建起不同生態圈,這正是一個健康、有活力的投資環境所能提供的寶貴土壤。
與中國的發展同頻共振,外企也勾勒出“高品質發展”的曲線。比如在過去,它們憑藉中國的要素成本優勢,獲得競爭力和豐厚利潤;如今,它們借助中國完備的産業配套能力和創新紅利獲得長遠發展。普華永道今年3月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近60%跨國企業認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對提升其全球競爭力發揮了顯著作用,一半企業預計這種戰略重要性會進一步提升。
“中國市場已成為我們的核心戰略市場。預計未來幾年,集團在華業務將實現翻倍增長,並持續將中國經驗推廣到全球。”美國泰佩思琦集團首席增長官兼國際業務總裁桑迪普·塞斯的話,道出了眾多外企的心聲。一件件進博新品,不僅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見證了外企與中國的雙向奔赴。就像眾多外企高管所説,“希望繼續紮根中國,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在這裡”。(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