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加快建設體育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體育事業高品質發展
2025-11-08 11:39:41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史祥廷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即將開幕,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全民全運”閃耀大灣區;“城超”“村超”多地開花,群眾賽事好戲連臺;新雪季“開板”迎客,大眾冰雪活動如火如荼……

  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事業,定格在一幅幅鮮活圖景中。

  無論是“十四五”這5年,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10多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體育強國建設作出整體謀劃和系統部署,引領體育事業高品質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不斷開創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中國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

  體育代表著青春、健康、活力,關乎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當體育強國夢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上,一條中國特色體育強國建設之路正清晰展現。

  為健康中國夯實體育之基

  今年8月8日,第十七個全民健身日。放眼大江南北,騎行愛好者暢行綠道、社區居民跳起廣場舞、滑板少年玩轉“高難度”……健身活動豐富多彩、參與人群日漸壯大,鋪展開一幅“我運動,我快樂”的活力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準。”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於群眾體育。從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連續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於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出臺,全民健身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集中力量想對策、補短板。老百姓關於健身的急難愁盼,得到了有效回應。

  日常鍛鍊去哪兒?如今“15分鐘健身圈”舉步可達。在浙江溫州,百姓健身房建成超400家。政府補貼,市場運營,市民在家門口鍛鍊,每天只花很少的錢。“十四五”時期,國家累計投入56.5億元,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城鄉閒置空間巧妙改造,群眾健身有了好去處。截至2024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增至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0平方米。

  健身如何更科學?累計約371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在百姓身邊,科學健身指導通過APP、短視頻和直播間走進千家萬戶。體醫融合加速,推動健康關口前移,“體重管理”“運動康復”成為熱詞。

  群眾賽事怎麼更豐富?“十四五”時期,首次以“大區賽”形式舉辦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充分下沉舉辦權和自主權,6000余場賽事紮根基層;連續多年舉辦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各地加強聯動,“天天有賽事,人人可參與”氛圍濃厚。

  硬體軟體兩手抓,普惠性體育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廣大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變化。當前,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的比例超過38.5%。從“要我練”到“我要練”,參與體育逐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運動是良醫”凝聚社會共識,見證著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31.87%。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國民體質總體呈上升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一老一小”兩個坐標,提供了重要觀察維度——

  先看河南開封,當地老年人就近鍛鍊多了“新玩法”:以前打太極拳、健步走,而今增添了氣排球、匹克球等項目。老年人健身活動帶動近百萬人次參與,滿足“銀齡族”的不同愛好和需求。

  再看雲南普洱,最近新增兩所“零近視”小學。晨跑、大課間、體育課、課外活動串聯成網。堅持每天超3小時戶外運動,讓兩校300多名學生視力都在5.0及以上,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裏有光、心中有夢、腳下有力”。

  令人欣喜的變化背後,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落地生根,化為政策接力出臺、各方齊抓共管的生動實踐。

  為健康中國夯實體育之基,一個都不能少。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運動設施無障礙與適老化改造、開展殘健融合賽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絕大多數行政村……既保障不同人群的健身權利,也讓全齡友好的溫度直抵每個人心底。

  回望“十四五”,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大群體”格局日益完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變成現實,助推全民健身熱潮向縱深發展。無數躍動的身影,迸發出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躋身世界體育大國、奧運強國之列

  東京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蘇炳添跑出“中國速度”;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蘇翊鳴衝上“世界之巔”;巴黎奧運會泳池爭鋒,潘展樂掀起“青春風暴”……

  突破,再突破!體育健兒肩負為國爭光使命,屢創佳績。五星紅旗一次次飄揚在國際賽場,正是“國運興則體育興、國家強則體育強”的鮮明寫照。

  亮眼的成績單振奮人心: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時期我國競技體育共取得世界冠軍519個,創世界紀錄68次;北京冬奧會參賽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巴黎奧運會創造境外參賽最好成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優異成績,既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進步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力量。”

  “我們不以勝負論英雄,同時英雄就要敢於爭先、敢於爭第一。”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勉勵謹記於心,體育健兒用汗水與激情,詮釋著“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奮鬥精神。

  覆蓋面更大——約1/3冬奧小項曾在我國是空白,北京冬奧會時“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全項目訓練”。短短幾年間,很多冬奧項目從無到有,有的項目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含金量更足——巴黎奧運會14個小項我國運動員首次站上奧運最高領獎臺,鄭欽文勇奪亞洲歷史上首枚奧運會網球個人項目金牌,花樣游泳、藝術體操接連打破歐洲隊伍對該項目的壟斷。

  超越,不只在奧運賽場。何靜無氧登頂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徐京坤獨自挑戰“航海界的珠穆朗瑪峰”,周冠宇連續創造中國賽車的多個“第一次”……他們把中國人的名字刻在人類追求卓越的征途上。

  從百餘年前被屈辱地稱為“東亞病夫”,到如今昂首屹立世界體育潮頭,中華兒女可以自豪地宣告:我們躋身世界體育大國、奧運強國之列。

  中國為什麼能?根本在於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體育競技訓練提供了先進科技支撐和堅實物質保障,也為各領域體育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成長環境和廣泛群眾基礎。

  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攻克“卡脖子”技術。風洞實驗室為冰雪運動員提供模擬訓練,“3D+AI”助力中國跳水隊呈現“水花消失術”,自主研發專業射擊比賽鞋服……科技賦能競技體育,不斷注入創新動能。

  打開大門辦體育,激發多元參與主體活力。三人籃球、滑板、帆船帆板等國家隊,很多運動員來自社會俱樂部和學校;體育系統探索與地方、企業、社會力量合作,一批高水準訓練基地建成使用……有效調動各方資源,體育發展新模式逐漸形成。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與市場配置資源的競爭優勢有機結合,競技體育騰飛的密碼蘊藏其中。

  湖北緣何成為網球沃土?家庭的培養、體制的支持、社會的助力,三者擰成一股繩。當地體育部門對網球苗子給予“攀高保障”,提供“走出去”的機會。荊楚大地上,約3500片網球場地星羅棋佈,約有31.3萬人平均每週參與網球運動1小時以上。

  浙江游泳為何人才輩出?舉全省之力優化配置人才、賽事、科研醫療等資源,探索出“一條龍”培養模式。全民學游泳夯實“塔基”,廣撒網選苗、科學化育苗讓“塔尖”更精。從建隊至今,浙江省游泳隊已走出6位奧運冠軍,收穫9枚奧運金牌。

  要拿競技的金牌,更要拿道德的金牌、風格的金牌、乾淨的金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要科學研判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這5年,體育法治建設更上層樓。《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時隔27年第一次全面系統修訂。600余項體育項目制度規範進一步完善。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2023年成立,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受理案件151件。

  這5年,體育政治生態逐漸修復。以“假賭黑”治理為契機,重拳整治足球、象棋等項目發展亂象,開展馬拉松、山地越野等專項整頓。中國體壇“刮骨療毒”,嚴懲“靠體吃飯”,傳遞出有腐必反、失責必問的強烈信號。

  這5年,體育行業風氣持續凈化。涉興奮劑違法行為正式入刑,堅決做到興奮劑問題“零出現”“零容忍”。整治“飯圈”亂象打出組合拳,營造風清氣正的體育發展環境,引發全社會共鳴。

  體育産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火爆出圈的“村超”與“蘇超”,兩份新時代“體育+”發展的樣本。

  貴州黔東南的“村超”,全網超1000億次瀏覽量!這一全民參與共建的草根足球聯賽,帶火文體商旅、盤活地方經濟、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成為頂級“鄉村體育IP”。

  江蘇十三城的“蘇超”,上座率不斷刷新紀錄!從植根于歷史文化與産業特色的創意互動,到“跟著賽事去旅行”的“票根經濟”,拉動全域多場景消費高達380億元。

  體育是重要的社會事業,也是前景十分廣闊的朝陽産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

  “十四五”時期,體育産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看總量。全國體育産業總規模2023年達到3.67萬億元,年均增速超10%,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不斷增加,對國民經濟貢獻更加顯著。

  看結構。體育製造業“小步快跑”,2024年底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6家;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閒業兩翼齊飛,牽引體育服務業快速增長。

  看韌性。面對複雜外部環境,我國體育用品出口頂住壓力、止跌回升,中國體育品牌暢銷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體育用品進出口總額超155億美元。

  看潛能。體育消費場景不斷創新,“體育+”和“+體育”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確定40個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020年至2023年居民消費體育總額增長超千億元。

  體育産業拔節生長,既依託于政策有力保障,也得益於平臺有效支撐。編制體育産業專項規劃,連續出臺激發冰雪經濟、促進戶外運動、強化金融支持等利好政策,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擴內需、聚人氣,體育的綜合價值愈加彰顯。

  辦一次比賽,交出賽事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

  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冬奧會,一條高鐵提速“一小時經濟圈”,“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輻射四季,冰雪小鎮崇禮脫貧摘帽……從辦賽落筆,寫下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文章。

  盤點杭州亞運會的“賬本”:賽會期間帶動周邊地區消費最高增長超40%;浙江今年已舉辦國際和全國賽事300余場,亞運紅利持續釋放……體育成為城市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文體旅商展”組合大放異彩。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監測的511場重點賽事活動,帶動體育及相關消費超160億元,場均超3000萬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貫徹新發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以此為指引,體育産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在體育領域加速轉化。從體育高端設備研發製造,到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級,自主創新成果比比皆是。比如,“科技冬奧”項目就有212項技術落地應用。

  協調發展深入推進。成都以舉辦大運會、世運會為契機,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能級,輻射周邊區域整體受益。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開展“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系列探索,為未來大灣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積累“全運經驗”。

  綠色轉型全面加速。戶外運動參與人數突破4億,覆蓋“山水陸空”,産業規模不斷擴張,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範本。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全産業鏈發展,2024年冰雪産業規模達9700億元,“冷資源”實打實變成“熱經濟”。

  開放水準持續躍升。從産品供應、技術支持到服務保障,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活躍在頂級賽場,“中國智造”站穩腳跟。巴黎奧運會多個項目的器材供應商來自中國,産品性能和科技含量贏得口碑。

  共享體育民生福祉。把體育作為促進城市治理、鄉村全面振興的抓手,“體育惠民”的感受日益升溫。體育産業帶來的“大禮包”裏,有便捷的設施與交通,有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更有越過越紅火的好日子……

  預計到2025年,“體育産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的目標,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民族復興需要精神引領,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精神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一個縮影。這種拼搏精神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體現。”

  回頭望,從劉長春“一個人的奧運”,到許海峰勇奪新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從中國登山隊將五星紅旗插上珠峰之巔,到中國女排成就“五連冠”……廣大體育工作者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鍛造出歷久彌新的中華體育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人。

  而今看,四戰冬奧終圓夢的徐夢桃、巴黎奧運賽場絕地反擊的樊振東、拼到最後一刻的中國女子曲棍球隊……一張張生動昂揚的面孔,盡顯中國人民的志氣、銳氣和底氣。中華體育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時代精神交相輝映。

  精神的迴響跨越時空,匯聚成砥礪奮進的磅薄力量。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向心力,振奮精氣神,體育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

  從“國家榮譽永遠超過個人”“我的這塊金牌獻給偉大的祖國”等錚錚誓言中,從全場中國觀眾齊聲高唱國歌的震撼場景上,從網友為健兒隔空加油的萬眾一心裏,愈加感知“中國紅”沉甸甸的分量。

  邁進新時代,中華體育精神的圖譜更為豐富,深植于社會生活與體育實踐,煥發強大生命力。這筆寶貴財富,凝聚著全民族最廣泛的價值追求,也激蕩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與情感共鳴。

  40多年前,萬人空巷看女排,“學習女排,振興中華”。現如今,許多年輕人接過傳承女排精神的接力棒。“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激勵廣大群眾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

  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誕生於廣大參與者7年來不平凡的奮鬥與跋涉。從冬奧申辦、籌辦到舉辦,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係之:“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我們敢去想,而且想了就能去做,做了就能做成。”

  實現體育強國目標,把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

  2023年“村超”比賽日,貴州榕江縣近萬名各族群眾手牽手唱跳多耶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體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

  “中華體育精神頌”主題活動開展兩年多來,大批優秀運動員赴學校、到軍營、走邊疆、訪港澳。一次次心貼心的演講與互動,將體育正能量和榜樣力量傳遞四方。

  體育文化建設在新時代被提升到新高度。紮根本土、面向世界,以體育為載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習練八段錦、劃龍舟的00後身上,在民族運動品牌的國潮風裏,在“太陽神鳥”照耀的成都大運會上,在武術首次成為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的突破裏,傳遞著中華體育文化的澎湃脈動。

  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

  奮鬥與超越,構成一條主線。把“不可能”變成“一定能”的答案,正是黨的領導和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追夢路上,樹立了自信陽光、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

  賽場內外落落大方、妙語連珠,面對挑戰有顆“大心臟”,從容看待競技勝負……新一代運動員的精神風貌,大眾對於體育的心態之變,讓世界看到一個意氣風發、充滿希望的中國。

  追夢路上,展現著泱泱大國文化軟實力的深厚積澱。

  北京冬奧會的經典場景令人難忘: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取自《千里江山圖》的冰場擋板圖案、“雪如意”“冰玉環”等場館的詩意呈現……傳統元素匯聚成“中國式浪漫”,獨具匠心的文化表達,為奧林匹克注入多彩的意蘊。

  追夢路上,折射出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的時代躍遷。

  北京與奧運的兩次握手意味深長:如果説,第一次握手是中國積極融入世界,展現悠久歷史的“自我”,那麼,再度相逢則是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呈現命運與共的“我們”。

  在世界體育舞臺講好中國故事

  昔日九原板蕩、百載陸沉之際,憧憬著“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當1908年《天津青年》雜誌提出的“奧運三問”圓滿作答,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大道上,一場又一場體育盛會成為新時代的必然。

  北京,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歷史鐫刻下這一筆,時代造就了全球首個“雙奧之城”;杭州,交出高分答卷的亞運會,擦亮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成都,從大運會到世運會,朝著“世界賽事名城”目標邁進;哈爾濱,當亞冬會邂逅“爾濱熱”,黑土地煥發新光彩……

  奧運與發展交響,體育與時代共振,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上世紀70年代,“乒乓外交”實現“小球推動大球”。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對外交往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開展“體育外交”,深化國之交、增進民相親,彰顯大黨大國領袖的風範。出席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到訪國際奧會總部,同外國領導人共同為運動員加油,傳為一段段佳話。

  多邊合作機制和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體育成為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系列賽事,到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體育交流……以體育為媒促進互聯互通,搭建一座座橋梁。

  中國乒乓球學院“海外支教”,非洲國家盃足球賽6座球場有3座由中國企業建造,“請進來,走出去”深化體育人才與技術交流……與世界各國共享體育發展成果,邁上一個個臺階。

  截至2022年,我國已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體育友好關係。不斷拓展“朋友圈”,塑造著體育對外交往新格局。

  大國辦大事,大擔當有大作為。

  舉辦大型國際賽事,我們全面兌現承諾,“言必信,行必果”。直面世紀疫情挑戰,所有場館提前完工,兩地三賽區協同作戰,如期舉辦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正如時任國際奧會主席巴赫所言,奧運會“交給了放心的人”。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我們積極擁抱世界,和合共生、美美與共。借助體育賽事平臺,為八方來客開啟人文之旅。遊覽采風、體驗非遺、觀戲看展、品嘗美食……在跨文化交流中,越來越多的“洋面孔”自發傳播中國故事。

  推動世界體育發展,我們貢獻中國智慧,樹立了新標杆。解決大型場館賽後利用難題、推行綠電供應和“無廢”賽事、讓體育遺産惠及長遠……一項項創新性探索,呼應著國際奧會的改革方向,提供可持續、可借鑒的中國經驗。

  新時代中國的萬千氣象,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透過體育敘事立體化呈現。國際輿論裏有驚嘆,“這幾乎就是奇跡”;也有認可,“世界對中國道路有了全新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2008年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來”,中國積極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堅持不懈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理想的堅定追求者、行動派。

  中國一步步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自我超越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重危機和動蕩交織疊加。面對“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開創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指明瞭正確路徑。

  當北京冬奧會唱響“一起向未來”的歡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體育領域的實踐得到生動詮釋。以體育促和平、促團結、促包容,展示出巨大的潛力。

  各國各地區健兒之間的友好交流,傳遞著共通的情感,凝結著共同的價值。全世界守護一簇“微火”的創意,正是以“中國方案”解答時代命題的鮮活注腳。以體育的方式,打破隔閡、增進理解、團結一心,照亮了“地球村”的未來。

  乘歷史大勢行穩,走人間正道致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斷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中國邁向體育強國的足音鏗鏘有力。(記者 鄭 軼 范佳元 孫龍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