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正式生效滿一個月。然而,對於許多加沙民眾來説,現在的生活與一個月前別無二致——為一日三餐苦惱,為躲避襲擊輾轉,為保住性命掙扎,仍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而在脆弱的停火協議之下,美國和以色列間的矛盾漸露端倪,雙方也開始各自盤算醞釀新動作。
生存不易 故土難歸
巴以衝突爆發後,穆罕默德·安提茲的房子第三次被炸,從此一家人流離失所,甚至靠野菜和飼料度日。而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兩年,直到加沙停火協議第一階段達成前的第五天——安提茲6歲的女兒艾琳被以軍的子彈擊中胸部,貫穿後背,癱瘓在床。
兩年的衝突中,生存本身已極為艱難,即使所謂的停火到來,但無論是讓女兒康復的夢想,還是回到以前的家,對加沙民眾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流離失所者 穆罕默德·安提茲:他們説,戰爭結束了。怎麼會呢?我的房子被完全炸毀,怎麼就算結束了?邊境沒有完全開放,沒有充足的食物或援助,怎麼能説戰爭結束了?我根本沒有感覺到結束,因為我們依然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裏。
和平能維持多久?
停火協議難以結束長期苦難
對許多和安提茲一樣的加沙民眾來説,這份剛剛滿月的停火協議本就很難結束他們持續700多天的苦難,而不斷重燃的戰火更是雪上加霜。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此前曾表示,以軍將在加沙地帶的“黃線”內“不設限制”地摧毀哈馬斯地道並打擊其武裝人員。
移交人員遺體換安全通行 巴以再生齟齬
此外,雙方還在交換被扣押人員問題上存在分歧。哈馬斯方面9日向以方移交了自2014年以來扣押的以軍中尉哈達爾·戈丁的遺體。以方則于10日將15名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員遺體移交給巴方。
據了解,哈馬斯以100至200名被困在拉法地下隧道的人員安全通行為條件,才同意移交以軍中尉戈丁的遺體,但這遭到了以方的拒絕。美國總統特使庫什納和威特科夫10日抵達以色列,將就此事與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及其他高級官員會面。
分析認為,美國有意在這一問題上施壓以色列,儘管以方目前態度強硬,但私下裏大家都承認,如果美國施壓,以色列將別無選擇,只能妥協。
以漸被美國邊緣化?
戰後治理博弈白熱化
美以各有盤算
此外,在加沙的戰後治理方面,美以間的矛盾也漸漸露出端倪。有消息稱,在美國牽頭成立的加沙民事軍事合作中心裏,以色列在決策制定過程中的角色日益被邊緣化。其中,加沙國際部隊的組成及部署問題最為明顯。
另外,美國近日被曝以此前提出的“20點計劃”為基礎,正在聯合國安理會起草關於加沙國際部隊的決議草案。然而以色列總理辦公室9日卻表示,土耳其軍隊不會參與部署到加沙地帶的國際安全部隊中。另有消息指出,以色列政府正尋求和白宮達成一份諒解備忘錄,尋求授予以軍在加沙行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