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萬眾期待、舉世矚目的歷史性盛會,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主動,必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對已有寶貴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又是對未來發展的啟示引領,擘畫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瞭前進方向。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作為全國政協的工作機構,肩負著圍繞中心任務,聚焦文化領域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建言資政、凝聚共識,組織開展文史資料徵集、委員學習培訓、大會發言等工作的重要職責,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責任,引導委員會及所聯繫界別委員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為推動“十五五”發展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貫徹落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
一、 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每逢重大歷史關頭,中國共産黨總是能夠科學把握歷史方位與形勢變化,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中國人民戰勝風險挑戰、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現在距離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只有10年時間,距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也只有20多年時間,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適時召開,舉旗定向、催人奮進。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學習全會關於文化建設方面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深刻認識“十四五”時期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文化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化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取得了突出成就。五年間,一幅幅山河錦繡、盛世昌榮的恢弘畫卷徐徐鋪展。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人文和經濟交相輝映、價值共生。
主流意識形態陣地不斷鞏固壯大。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弘揚,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增強。
文藝創作生産繁榮發展。文藝創作的數量和品質同步提升,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曲藝、雜技、木偶、皮影、電影、電視劇等各藝術門類都涌現出一批謳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文藝工作的生機與活力,展現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設施更加均衡化、便捷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特別是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雲端博物館”“線上音樂會”等新型文化服務形式不斷涌現,讓優質文化資源惠及更廣大人群,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有效加強。泉州、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北京中軸線、西夏陵4項文化遺産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得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點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博物館成“新頂流”,“考古熱”“非遺熱”“紅色旅遊熱”百花齊放,文化遺産在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文化産業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據統計,2024年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成為顯著特徵,數字文化産業發展迅猛,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網文、網劇、網遊等文化“新三樣”在全球範圍內颳起“中國風”熱潮,成為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成功範例。文化産業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對接更加緊密,在擴大內需、帶動消費、穩定預期等作用日益彰顯。
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通過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創新開展網絡外宣,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全面融入中華文化元素,“一帶一路”形成多元互動的國際人文交流格局。圍繞中華文化典型符號,打造“歡樂春節”“茶和天下”“中秋詩會”等系列文化活動,讓更多海外朋友更好感悟中國文化、感知中國形象。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認同。到中國旅遊成為海外民眾的新時尚,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力量、對外開放的力量。
(二)深刻理解文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建設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築牢文化根基。
文化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創造堅實的物質財富,更要創造豐富的精神財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文化建設既是重要目標、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文化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點。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首要任務。近年來,文化産業保持較快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提升。文化産業不僅直接創造經濟價值,還通過提升産品文化內涵、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塑造良好營商文化等,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伴隨文化與旅遊、科技、製造等産業深度融合,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當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後,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更加突出。優質的文化供給能夠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溫潤心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産,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文化建設是戰勝前進道路上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硬實力提升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升的進程。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各種風險挑戰層出不窮。文化作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在應對風險挑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定的文化自信能夠讓我們在複雜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能夠匯集起攻堅克難的磅薄力量。
(三)深刻把握“十五五”時期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我們要錨定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科學分析面臨的形勢任務,準確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準確把握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從國際看,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抬頭蔓延,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文明衝突、文明優越論調的沉渣泛起,國家文化影響力競爭也日趨激烈,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説不出、説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成為全球引領共識、廣泛認同的理念,成為中國同各方共同推進、攜手共建的實踐,迫切需要激發出中國文化活力、構建好中國話語敘事體系、傳播好中國價值觀念、講清楚中華民族特性,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以及樂於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多樣化、立體化、個性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發明顯,對文化産品品質、品位和風格的需求越加提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別是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帶來深刻變革,既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也帶來了新挑戰。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文化創作生産傳播方式,催生文化新業態新模式,同時也對傳統文化業態、傳統管理模式帶來衝擊。
做好“十五五”時期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錨定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文化建設主要目標任務,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紮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二、 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奮力譜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把‘十五五’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規劃好實施好,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實現“十五五”時期文化建設規劃部署、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遵循。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道路問題至關重要,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和命運。“‘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述,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是賡續歷史文脈之路,也是文化創新創造之路,是對中華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學把握,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原則落實到位,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和宣傳教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更好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
(二)堅持人民至上,始終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人,最終成效也要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改進文藝創作生産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要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推進書香社會建設,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要堅持文化惠民,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文化創造核心在人。要把育人才、建隊伍作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統籌各類人才培養,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準文化人才隊伍。更加重視青年組織和青年群體,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年輕化表達、年輕態呈現,吸引年輕人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播者、踐行者。
(三)堅持守正創新,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擔負起文化傳承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必須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優化揚棄,把符合優秀文化內涵特徵的內容分門別類地呈現出來,對底蘊深厚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深化提煉精髓,展現歷史厚度,展現時代光彩,更加堅定文化自信。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借助新的技術平臺、傳播手段、前沿科技,讓文物“活起來”,讓史料“會説話”,讓文脈“傳下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視、可聞、可感。
(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産經營機制,健全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優秀文化企業和品牌,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要實施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推動財政、稅收、投資、金融、消費等方面政策協同和創新,加大政策激勵和保障力度。加快構建統一開放、高效規範、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提升文化市場服務品質,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消費模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産流程,推動“硬體”和“軟體”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切實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要引導規範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網絡視聽等健康發展,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要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五)堅持胸懷天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十五五”時期,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要增強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加大外宣工作統籌協調力度,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全面提升國際話語權。加強頂層設計能力建設,在對外傳播中將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轉化為實施規劃和中國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讓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轉化為具體案例和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在潤物細無聲中傳播中國聲音。要強化用文化同世界對話的理念,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更多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反映當代中國生活、具備國際文化視野的作品走出國門。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一批熔鑄古今、融通中外的文化成果。近年來,我國一些文學作品、網絡遊戲、網絡影視劇成功“出海”,到中國旅遊成為海外民眾的新時尚,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力量、對外開放的力量。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講清楚中國具有什麼樣的文明,是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進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華民族、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産黨。
三、 立足職能職責、發揮委員會特色優勢,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要立足本職、發揮優勢,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切實抓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和全國政協黨組統一安排,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委員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有機結合起來,深化學習成效。第一時間研究制定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分黨組及委員會學習貫徹工作方案,及時組織分黨組和主任會議成員全覆蓋參加學習研討。發揮委員會組織委員理論學習和政治培訓的職能,舉辦學習宣講報告會,組織服務好中央宣講團成員面向全國政協委員深入宣傳闡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引導委員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圍繞“十五五”規劃制定實施積極建言獻策、廣泛凝聚共識。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組織委員會及所聯繫界別委員,按計劃圍繞“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主題開展第四季度學習座談交流,深化思想認識。及時在委員讀書智慧平臺各研學群推送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會議公報、“十五五”規劃建議以及相關新聞報道等重要學習內容,引導廣大委員深學篤行。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學習納入全國政協委員集中學習培訓計劃,更好轉化為委員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緊緊圍繞“十五五”時期文化建設重點任務和部署要求履職建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原則。委員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認真研究謀劃2026年及“十五五”時期委員會各項工作,特別是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文化建設決策部署,精準務實提出視察考察調研和協商活動選題。落實全國政協及辦公廳有關要求,切實在提高視察考察調研工作品質上下功夫,重點議題請聯繫委員會的全國政協領導同志率隊,由分黨組及主任會議成員牽頭,行前組織委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學習相關政策法規,深入基層,紮實調研,把問題摸準、把建議提實,為高品質協商議政奠定基礎。把握好協商式監督定位,做好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把民主監督同經常性履職結合起來,寓監督于會議協商、視察考察調研、提案辦理、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之中,不斷創新監督方式,增強監督實效。重點做好“十五五”期間文化領域專項民主監督,組織委員同有關部委深度協商互動,提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意見建議,助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文化建設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三)培育和踐行協商民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深入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實質和真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等優良傳統,廣泛倡導有事多協商、遇事多協商、做事多協商,積極培育協商民主文化。”培育弘揚協商民主文化是推進人民政協理論和制度創新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以及人民政協履職工作要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協商民主文化因子,汲取和合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有益養分,把協商貫穿委員會履職實踐各方面和全過程,通過協商,使黨的主張轉化為委員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要落實全國政協辦公廳年度理論研究工作計劃,組織委員會負責同志及有關委員,圍繞協商民主文化等主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積極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
(四)發揮特色優勢,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落實全國政協黨組部署,在機關黨組領導下,與文化和旅遊部密切合作,做好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文藝演出籌備工作,達到振奮精神、凝聚共識、增進團結的政治效果。發揮委員會聯繫九三學社、文化藝術界、新聞出版界的優勢,持續打造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品牌。組織文化藝術界委員和文藝工作者開展“送文化下基層”,通過深入一線開展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群眾真切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政協委員就在身邊。圍繞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5週年、紀念長征勝利90週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60週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文史講堂”,邀請有關委員圍繞相關主題作專題講座,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革命文化、激發愛國情懷。持續推進文史資料工作,完成“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紀事”“生態文明建設紀事”等4部文史圖書徵編出版,同步推進“新時代香港發展親歷記”“改革開放50週年紀事”等專題的史料徵集工作,發揮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重要作用。精心組織大會發言,充分發揮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和增進團結的重要作用,有效助力發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用,彰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和魅力,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